|
因盛產“岷歸”、“文黨”、“秦椒”等地道中藥材而名揚海內外的西部省份甘肅,正着力通過野生品種就地栽培的方式來促進藥品資源的再生,確保當地有着1500年曆史的中醫藥材生產經久不衰。
據甘肅省藥材質量管理局副局長丁永輝介紹,甘肅目前已對甘草、柴胡、麻黃、半夏等10個野生品種成功進行了人工栽培。由於所有野生品種的引種都採用在原產區就地栽培的方法,藥農們的田間管理僅限於鋤草和鬆土,因人工干預引發藥材質量變異的機率很小,而藥材的產量卻大大提升。
在部分人煙稀少的地區,比如瑪曲草原和隆南山區,中草藥的生長几乎完全是在自然狀態下進行,雖然產量不高,但是藥用價值大,經濟效益好。隨着國家退耕還林還草政策的實施,甘肅將進一步對野生藥材品種進行考察,組織藥農就地種植野生藥材,解決野生小品種的資源再生問題。
甘肅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交匯地帶,境內地形複雜、氣候差異大,因而中藥資源豐富。在其擁有的276種常用中藥中,大宗地道藥材爲36種。其中,黨蔘、黃芪和大黃產量均佔全國總產量的50%以上,當歸產量則高達全國的95%,這些藥材因質量上乘而成爲中藥配方中同類藥材的首選。
目前,甘肅的藥材種植主要以個體農戶和散戶爲主,種植面積150萬畝,總產量20萬噸,產品多經香港轉銷海外。2001年,因自古就盛產當歸、黃芪而被譽爲“千年藥鄉”的定西地區首次率團赴香港招商,引資額達10億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