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國際住房與規劃聯合會(IFHP)第46界世界大會將於9月8日至12日在天津市舉行。大會期間,本市將有四名專家作爲特邀發言人進行主題演講。日前,記者採訪了其中幾位專家,請他們結合在本次大會上的演講內容談談自己的觀點。
首先接受採訪的是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研究所所長曾堅博士。曾博士在IFHP大會上發言的選題是“城市增長的可持續性”,他就這一選題向記者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說,儘管在現代社會,傳統城市某些功能已經消失,但它的文化和美學價值,卻跟着時間的推移,隨着人類不斷措長的文化需求而得到強化、例如,如雅典衛城、意大利威尼斯、北京紫禁城等,均表現出永恆的魅力。
 |
|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規劃研究所所長曾堅博士接受北方網記者採訪 |
曾堅博士說,進入20世紀以來,傳統城市格局已發生鉅變,隨着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快,城市的地域特徵正在快速消失,文化識別標誌也幾乎蕩然無存。這種快速建造出來的“人工城市”,有諸多的缺陷——刻板的“樹形結構”,“無場所感”的空間環境,使居民失去豐富的生活情調。同時,絕對的功能分區,造成了工作與生活的極度分離,它加大了交通量,給居民生活及工作帶來諸多不便;而對地域文化的漠視和無限制的發展模式。則使文化和生態環境受到極大的破壞。因此,自1960年代以來,這種規劃方式受到衆多學者批評。
曾博士指出,傳統城市文化的保護與更新,是創造城市永恆價值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延續歷史文脈,實現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爲了有效地防止文化趨同,避免城市特色的消失,當務之急是制定一個戰略性的保護更新策略。傳統城市文化的保護,必須樹立文化生態價值觀的保護理念。在當今世界,隨着經濟與生活方式的多樣化,人們已充分意識到“單一代”文化模式的危害性,只有保持豐富多樣的文化種類,才能維持文化系統的新陳代謝和生態平衡。傳統城市文化的保護,必須堅持系統的保護開發原則,即從城市整體出發,綜合利用規劃、管理等手段,統籌考慮城市的新建、改建和保護的關係,有權保護自然和人文資源,注重物質與非物質兩種形態的文化特色保護。
基於以上理論,曾堅博士提出了“創造具有永恆價值的天津城市文化”的學術觀點。他說,天津位於九河下梢、渤海之濱,特定的地理環境,使之成爲多元文化的交匯點。在外來與本土文化的碰撞和交融過程中,逐漸形成由碼頭文化、市井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有機構成的歷史文化底蘊,井塑造出淳樸、豪爽、開放、兼收幷蓄的民風,這些均是當代城市精神風貌建設的重要基礎。
城市文化的永恆價值的創造,必須充分發揮城市固有的文化特色。因此,在天津的城市建設電中,在體現時代精神的基礎上,保持城市文化的歷史延續性,努力挖掘傳統城市文化內涵,謹慎對待老城中尚待改造的街區,使傳統的街區發揮獨特的就力。同時,以開放的態度,吸收外來建築文化的精髓,使之成爲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
城市文化的永恆價值的創造,還必須緊緊依託自然環境。天津河岔交錯和鄰近濱海的述理特點.對塑造城市景觀發揮了重要作用——境蜒曲折海河、南北運河、於牙河及沿岸自然景觀,成爲維繫城市空間的“藍帶”和“綠帶”;散佈其間的大小湖泊,成爲點綴津浩大地的“藍、綠寶石”,它奠定了天津的城幣景觀的基調,形成濱海城市獨有的城市魅力;它不僅可以調節天津地區的氣候,也爲當代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自然環境的基礎。
因此,在海河水系的整治與改造中,應強調生態化先與整體優先原則,協調好濱水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濱水自然景觀與人工景觀的關係,提高海河水系整體空間環境質量,繼承與延續獨特的濱海城市文化,創造天津當代城市文化特色。
可喜的是,天津已認識到保護多樣化濱水環境的重要性。治理水系、整理河道、保護溼地、水資源綜合利用等,正成爲天津城市建設的一大特色。以綜合利用地熱資源爲代表的建築節能,以海水淨化爲代表的水資源綜合利用,巧妙結合模水環境創造綠色生態小區,以及在海河兩岸進行綜合整治、改變原來的經濟結構,形成以商業辦公、文化娛樂、居住、觀光旅遊等多種功能的結合中心商務區,這些均使天津煥發出濱海城市獨特的魅力,使城市文化現出永恆的價值。
 |
| 天津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助理規劃師石堅接受北方網記者採訪 |
天津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助理規劃師石堅,是被邀請演講的專家中最年輕的一位,今年只有22歲,畢業剛剛一年,他是做爲青年規劃專業人員被邀請發言的。石堅演講的主題是《保護城市歷史,延續城市文脈》,這個題目與曾堅博士在可持續性發展城市理論中的一些觀點不謀而合,充分說明了保護城市歷史這一命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果然,在採訪中,石堅向記者闡述的觀點,證實了記者的判斷。
青年專家石堅談到,悠久的歷史,給天津留下了衆多的歷史文化遺產,其中大悲院、獨樂寺、天后宮、潮音寺、文廟、古文化街等文化遺產或街區保護比較好,已經成爲外地遊客來天津的旅遊目標。然而基本建設的迅速發展,卻給城市歷史保護帶來一定衝擊,與城市歷史保護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在舊城改造、房地產開發中受經濟利益的驅動,追求高密度、高容積率,構成對文物環境的威脅。如老城廂、估衣街等已經列爲天津市歷史風貌保護區的地段,許多文物保護單位已經拆除的所剩無幾,尤其是估衣街傳統商業風貌保護區,現在只剩有市級文保單位--瑞趺祥綢布店,已不能形成原商業風貌保護區的風貌。
石堅說,我們的目標,是要把我們的城市建設成爲現代化的城市,更加適合現代人居住。而現代化的內容,並不是人們看到的像紐約麥哈頓和香港等那樣高路大廈林立、高架路、立交橋迭三架四,各種汽車和現代化交通工具車水馬龍的景象。人們也越來越希望到那種城市設施性能高、環境質量高、工作效率高、生活品位高以及歷史文化內涵深厚的城市來居住。越是現代化,人們對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越高,越是願意思古撫今,思源奮進,瞭解自己的“根”。那麼城市中的文物古蹟、風景名勝、歷史街區,以及整個歷史文化名城,就是現代化城市不可多得的重要內容。目前我們把保護的重點放在了若干點上,如廣東會館、呂祖堂、文廟、大鼓炮臺等,但是僅有這樣的點,是無法完整地反映天津市600年發展歷史脈絡的。我們的工作應該從簡單的保護重點建築轉向保護成片的街區,從簡單的保留硬體設施轉向硬件與活動、文化氛圍共同恢復。在城市規劃中要延續城市的文脈,除了要保護好歷史風貌建築和街區格局外,還要再現其獨特的人文環境的氛圍和氣息,只有這樣,建築這個凝固的歷史才能使人讀出深刻的內涵來,人們在接近它們時纔能有“念思古之悠悠”的思緒。
結合天津的實際,石堅提出了在天津新一輪城市建設中保護城市歷史的具體建議:一、重點保護城市的文物古蹟和歷史地段,保護和延續古城的風貌特徵,繼續和發揚城市的傳統文化;二、在分析城市歷史演變及性質、規模、相關特點的基礎上,根據歷史文化遺存的性質、形態、分佈等特點,確定歷史保護(街)區;三、在城市規劃的用地佈局上,採取規劃措施,爲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創造有利條件,同時又要注意滿足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工作環境的需要,要保護與建設協調發展;四、注重對城市傳統文化內涵的發掘與繼承,促進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五、規劃中突出保護重點,區分保護等級,對已不存在的文物古蹟不提倡重建;六、對保護(街)區的原有風貌和周邊環境進行修繕、改建、擴建時,應明確:“修舊如舊”的原則,以切實加強對保護(街)區內空間環境的保護。
 |
| 天津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霍兵接受北方網記者採訪 |
被邀請在IFHP大會上演講的另一位專家霍兵,是天津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總工程師。霍兵的演講主題是《天津大尺度整體規劃》,從區域合作的角度闡述了天津在城市合理擴展方面的整體規劃。霍兵說,從區域看天津,從市域看天津,從都市圈看天津,不同的視點,都會做出不同的規劃。多年來我們尚未形成區域規劃的模式,而是各城市之間的無序競爭,重複開發,造成資源的浪費。中國比較大,而同一個政策不能適用於所有的城市,政策是應該具有地域特點的。比如“基本農田保護”以及一些限制城市發展規模的政策,應該隨着時代的發展而調整。
霍兵指出,雖然現在我們也在保護土地,但從僅僅保護耕地向保護生態過渡,這是一個長遠的考慮。談到生態與城市發展規劃,霍兵說,在天津的發展上,圍繞天津中心城區逐步建設的楊柳青、大寺等“八大組團”(衛星城鎮)規劃應該是長遠的,目前天津的近郊衛星城鎮並未像北京“攤大餅”那樣成片的高密度發展,它們不是連成片的,隨着不斷髮展,應避免連片趨勢,在高密度城鎮中間應該有綠化區相隔,可以防止熱島效應、更有利於人口控制。
IFHP大會邀請做主題演講的天津專家還有天津市建委主任王家喻,記者尚未聯繫到這位城市規劃專家進行專訪。
在IFHP大會召開前夕,天津城市規劃專家的理論令記者感到振奮,他們必將成爲大會上的亮點。據資料顯示,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由中國主辦IFHP世界大會,是又一次向世界展示天津、展示中國的良機,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會上除邀請包括中國專家在內的規劃專業人員做主題演講外,還將進行城市規劃案例研究,天津也在其中,是唯一成爲案例進行研究的中國城市。大會期間,與會代表還將對我市5個地區進行城市考察,包括舊城保護——五大道歐式近代住宅區、古城更新——鼓樓、發展中的衛星城——楊柳青鎮、新建住宅區——華苑小區,以及濱海新區。
(記者:宋劍鋒、孟建、鄭文浩 / 攝影:宋劍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