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益受到水資源短缺壓力的北京市,開始把目光投向雨水收集與利用。
在今天召開的北京市科學技術專家座談會上,與會專家和政府官員共同探討“充分利用雨水、再生水,爲奧運營造良好水環境”問題,他們認爲雨水利用作爲公益事業,不僅具有環境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還有巨大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效益。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錢易說:“北京如果能仿效美國加州的水銀行,利用地下蓄水層形成大型蓄水庫,在雨季將雨水或從遠距離調來的地表水灌入地下,旱季則將地下水抽出使用,必將對緩解水資源的矛盾產生積極的影響。”
據介紹,每年北京降水量80%以上集中在夏季汛期,市區雨洪徑流流失2.81億立方米。因此,對汛期雨水資源利用,不僅可緩解北京水資源短缺狀況,也是減輕城市排水和河道行洪壓力、保證北京防洪安全和回補地下水的重要措施。
北京市水利局高級工程師顏昌遠表示,雨水利用技術是將降雨收集後,經過適當處理儲存並加以利用的技術體系,如在河道上修建的水庫、塘壩、小水窯等工程,以及在城區利用屋頂、草坪、庭院、馬路等收集雨水。
據悉,北京正在開展“城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雨洪控制與地下水回灌”項目,此項目是中國和德國政府間科技合作項目,目標是通過引進德國成熟的雨洪利用技術與設備,通過示範工程,建立北京的雨洪利用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