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聞,北大荒又“荒”了。經過大規模的退耕還林還草,黑龍江墾區重現大面積水豐林美、鳥鳴鹿歡的景象。這是一個多麼令人振奮的喜訊!
北大荒的變遷史就是一部人與自然的辯證關係史。從墾荒到還荒,從伐木到還林,折射出我國堅定不移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膽識和魄力。
20世紀50年代,北大荒人煙稀少,一片荒涼,是珍稀野生動物的天堂。然而,由於人口劇增,生產力水平低下,吃飯問題成爲中國面臨的首要問題。於是,人們不得不靠擴大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經過半個世紀的開墾,北大荒成了全國聞名的“北大倉”,爲解決糧食短缺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過度開荒也造成了原始生態系統的破壞,曾經肥沃的黑土地日益貧瘠。爲此,黑龍江墾區全面停止開荒,恢復生態。這無疑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
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就是人類對自身發展作出理性的選擇和限制。爲了全局利益,犧牲局部利益;爲了長遠利益,犧牲眼前利益。歷史的實踐證明,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衆多、資源匱乏、生態脆弱的發展中國家,以破壞環境爲代價換取經濟的發展,是沒有任何希望的,只有走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之路,才能創造經濟發展的奇蹟。
人類可以改造自然環境,但不能違背自然規律。過去,我們圍湖造田、亂砍濫伐,結果導致了洪災、沙塵暴,這些征服自然的“壯舉”無一能逃脫大自然的懲罰。20世紀雖然是人類物質財富增長最快的時期,但同時也是地球生態遭受最嚴重破壞的時期。物質財富的增長以人與自然關係的緊張對峙爲代價;當代人的物質需求滿足以透支後代財富爲代價。這不僅不能爲未來的發展創造條件,而且是一條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歧途。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是由片面強調人的主體性和人對自然的征服、掠奪,轉變爲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追求既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是人類付出無數代價後換來的認識飛躍。
把可持續發展列爲國家發展戰略,充分體現了以江澤民同志爲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的遠見卓識和治國韜略。隨着農業科技的進步,雜交水稻等優良品種使糧食產量大幅增加,這不僅從根本上解決了“誰來養活中國人”的問題,也爲退耕還林還草等重大生態保護舉措創造了難得的機遇。爲此,黨中央作出以糧食換生態的重大決策,使幾千年毀林開荒的歷史畫上了句號。這說明,中華民族正在用智慧和力量,爲未來的發展積累寶貴的財富,開闢更廣闊的綠色空間。
北大荒的變遷,使人聆聽到了人與自然的協奏曲,看到了再造秀美山川的多彩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