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今日召開。進入新世紀之後第一次召開的執政黨的代表大會,具有重大的、深遠的意義,寄託着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殷殷期望。
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爲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始終不懈地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從中國革命和中國建設的具體環境與實際問題出發,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論斷、新思想。這一系列理論成果涉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內政、外交以及執政黨自身建設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較爲完整的理論創新體系。對這一理論創新體系的解讀,以及對其指導作用的闡述,必然成爲十六大期間備受關注的焦點。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念的提出,無疑是黨的理論創新體系中關鍵性的內容之一。正是這一概念的提出,明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總目標,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系列方針和原則。
“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對理論創新體系最重要、最具根本性的貢獻。它從根本上回答了要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這樣一個核心問題,同時回答了黨的性質、執政黨的執政規律等等重大問題。進一步解讀和闡明“三個代表”思想的深刻含義,使之成爲立黨之本、執政之基,使之成爲指導黨的今後行動的理論源頭之一,無疑將成爲十六大的重大議題。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保持一種生機勃勃、持續發展的前進步伐,必然需要一種生動活潑的政治思想環境。而一個成熟的執政黨,必然是始終站在理論創新的前列,善於不斷提出新觀點、新論斷、新思想。江澤民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歷史表明,自從中國共產黨誕生,三代領導集體前赴後繼,高揚理論創新的旗幟,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精髓,不斷髮展和豐富着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寶庫,不斷深化着對社會主義本質特徵的認識,不斷總結着黨從革命黨到執政黨轉換過程中的基本規律,不斷完善着黨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
理論創新是實踐發展的客觀需要,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羣衆的客觀要求。我們國家正處在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正處在關鍵的歷史關頭。面對着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面對着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和機遇,面對着改革開放二十餘年來已經取得的成就和更爲遠大的目標,如何進一步發展生產力,壯大綜合國力,提高我們國家的競爭力,是迫在眉睫、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圍繞這一課題,必然產生一系列新的矛盾、新的問題。諸如執政黨如何進一步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的問題;新形勢下經濟建設和黨的建設的關係問題;擴大執政黨的羣衆基礎,淡化黨員成分要求對加強執政黨的影響力、凝聚力的意義;在堅持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礎上,深化認識和正確評價不同社會階層,以及對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再認識等等一系列問題,無不需要以與時俱進的勇氣和膽略去完成理論創新。
無數事實證明,黨的理論創新正在呼應着不斷髮展變化的客觀現實。人們欣喜地看到,在十六大的代表之中,出現了身爲私營企業主的黨員代表,這是歷屆黨的代表大會所未有的,因而具有格外特殊的意義。它表明,作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經濟地位得到進一步肯定和提升。它表明,先進生產力代表的組成部分有了全新內容。它預示着,在未來的發展中,非公有制經濟及其代表人物將有着更爲廣闊的發展空間,並將爲社會主義事業做出更大貢獻。它將再次證明,每一次理論創新都將調動起一切積極力量和有效資源,使之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爲了祖國繁榮、民族昌盛的共同目標而奮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