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巨大的明長城磚窯羣,近日在素有“萬里長城第一關”之稱的河北省秦皇島市被發現。著名長城專家、中國長城學會祕書長董耀會認爲,這樣大規模的、保存完好的明長城磚窯羣出土,是長城考古的重大發現,對研究古長城的建設及其建築材料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科學價值。
這個罕見的明長城磚窯羣,是由秦皇島市文化局研究員、長城專家郝三進指揮當地村民許國章等人於今年冬天經過近兩個月的試探性發掘而發現的。磚窯羣位於秦皇島市撫寧縣駐操營鎮板場峪村的長城腳下,距離秦皇島市區僅有28公里。截至12月25日,已初步探明的磚窯達48座,原來全部埋在板場峪西溝、板場峪東溝兩片面積達200畝的玉米地下面,磚窯上面從上到下依次覆蓋着耕地熟土、粘土、焦土等三種土。窯形分爲龍窯、馬蹄窯和牛角尖窯等,窯口直徑爲3.5米至6米不等,窯深3.5米。裏面大都保存着當時燒好的築長城用的大磚頭,磚長36釐米,寬17釐米,厚9釐米,重10.5公斤左右。其中碼滿磚的有24座窯,每座窯裏碼磚20層,存磚5000多塊。據郝三進等專家分析,這都是備用的長城磚窯藏,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磚窯。
與明長城磚窯羣同時發現的,還有石雷70枚,石炮5門,鐵銃3支,以及6座明代石灰窯、10多座鍊鐵爐。還發現了一孔深約200多米的巖洞,洞中已挖掘出動物化石50多公斤。
出土明長城磚窯羣的板場峪村,是“萬里長城第一關”--山海關附近的一段十分重要的長城關隘,其村北險峯上橫亙着3.5公里長的保存比較完好的明長城。據《臨榆縣誌》記載,這段長城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戚繼光任薊鎮總兵後,派中軍門譚綸再次重修,在石築長城的基礎上加磚修復,並增修磚質敵樓50座。數百年來,一直傳說這一帶埋有大量明長城磚窯,但始終沒有發現。
爲了保護好這批明長城磚窯羣,秦皇島市成立了以市領導牽頭、文物等多部門參加的長城考古協調領導小組,並組織有關專家逐步進行勘探、測繪、定位,爲大規模發掘和深入研究論證做前期準備。目前,發掘現場已調派武警部隊嚴密看護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