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軍北海艦隊工程指揮部常年轉戰大江南北,出色完成了60多項國家和地方重點工程的援建任務,被譽爲“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工程勁旅。
重點工程挑重擔
長江三峽導流明渠的江底,潛伏着4.5萬立方米的暗礁,是整個工程的一大障礙。在大江截流進入倒計時的關鍵時刻,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的領導向北海艦隊工程指揮部緊急求援。工程指揮部炸礁隊受領任務後,官兵們在噪音達120多分貝的現場,晝夜不停地施工,平均每人每天工作16個小時以上。他們連續苦幹一個多月,終於“啃”掉了硬骨頭,使“人造長江”提前貫通,確保了大江按期截流。
爲了開發黃河三角洲豐富的資源,國家決定在黃河入海口山東東營市建設一座大型港口。這裏淤泥流沙特別嚴重,被外國專家列爲“建港禁區”。北海艦隊工程指揮部的官兵肩負重任,揮師西征,在鹽鹼灘上安營紮寨。
開始打樁基的時候,304打樁船遇到了難題。通常,將一根30米長的水泥樁打入海底,大約需要五六百錘,可眼下打樁機打了6000多錘,水泥樁纔下去三分之一。面對困難,工程指揮部領導親臨一線指揮,爲官兵鼓勁。打樁機“噹噹”地打了1.2萬錘的時候,水泥樁纔打到符合設計要求的深度。
黃河口方圓百里沒有砂石,整個黃河海港實際上是官兵們從幾百裏外的地方“搬”來的。統計表記下了一串驚人的數字:8個春秋,2900多個日日夜夜,官兵們共搬運沙、石、土130萬立方米,一方一方壘起來有1300多公里長,汽車運輸沙石的總行程相當於繞地球37圈。經過官兵的艱苦奮戰,黃河海港終於建成。
科技創新攻難關
去年11月19日上午10時21分,我國首座重水堆核電站——秦山核電站三期一號機組,在浙江海鹽成功併網發電。人們在歡慶勝利的時候,沒有忘記爲建設核電站立下汗馬功勞的海軍工程部隊官兵。
秦山核電站取水口工程的施工環境異常複雜:施工區水深30米,流速每秒達5米。是核電站工程建設的“攔路虎”,國內外一些大公司在招標中望而卻步。
北海艦隊工程指揮部官兵勇挑重擔,組織了過硬的施工隊伍揮師南下。取水口工程首先要開挖4條寬7米、深13米、長231米的溝槽,要求從岩石上一次爆破,爆破後巖面必須光滑平整。高科技的新型工程必須用高技術手段來攻克!工程指揮部組織技術骨幹三下武漢、兩上北京多方求教,請著名爆破專家到部隊授課。經過幾個月的培訓和反覆試驗,官兵們終於掌握了秦山工程所需的最新技術。爆破那天,4臺高精度的測震儀分佈在“核島”和吸水泵等關鍵地帶。中外專家緊張地盯着海面。隨着“轟!轟!”的爆破聲響過,測震儀準確測下了每秒2米的震速,震動數值達到了國際標準!接着,官兵們又採用梅花鑽孔新技術,實施水下預裂爆破一次成功。巖面竟像刀切豆腐一樣平整。外國專家驚呼:“奇蹟!奇蹟!”
秦山核電站工程,每一道工序都是一道難關。核電站三期工程取水口處有4條長10多米、深20米的小圍堰緊貼“核島”一側。由於間隔小,爆破稍有不慎,就會危及“核島”的安全。工程指揮部領導組織技術人員反覆推算試驗,在計算機上經過上百次模擬試驗,設計了一套先進的爆破軟件,採用水下孔內孔外毫秒微差多段爆破技術,成功地對小圍堰實施了爆破。
多年來,官兵們大膽探索,勇於創新,羣策羣力,攻克了一個個施工難關和技術難題,共革新技術40多項,填補國內水下炸礁技術空白7項。
四海爲家獻人民
近年來,北海艦隊工程指揮部的官兵南到西沙永興島,北至遼寧營口,西到四川龔嘴,東至沿海開放城市,足跡遍佈全國10個省、20多個縣(市)的30多個港口。他們常年在外施工,住工棚,睡地鋪,風餐露宿;頂烈日,鬥嚴寒,露天作業,唱響了一曲曲奉獻之歌。
引黃濟青工程是山東省有史以來最大的工程。由於施工點遠離市區和鄉村,官兵們沒有水吃,只好在混濁的河道邊挖水坑,蓄水飲用。在引黃濟青的3年時間裏,官兵們喝了3年的苦水。當滔滔黃河水流入青島時,山東省委、省政府將一面“引黃濟青造福人民”的錦旗贈給了這支英雄部隊。
大連大窯灣集裝箱碼頭是世界銀行貸款的國家重點工程,碼頭基槽有5000立方米礁石急需炸掉,工期每耽誤一天,就要罰款20多萬元。建設單位找到了北海艦隊工程指揮部。當時,氣溫在零下10多攝氏度,寒風刺骨,平臺甲板上結滿了冰。官兵們施工時,泥水噴在油膩的工作服上,很快就結了冰,像盔甲一樣。下了平臺,脫下工作服,都能敲下一堆冰。官兵們在寒冷空曠的海面上鏖戰30多個晝夜,終於提前搬走了“攔路虎”,保證了工程順利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