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水能夠沖刷空氣中的污穢,一場雨之後空氣總是格外清新,然後在這淅淅瀝瀝的雨水中可能隱藏着一個看不見的殺手,那就是酸雨。
酸雨又被稱作天堂的眼淚或空中的死神,它是人類遇到全球性災害之一。目前,全球有三大塊主要的酸雨地區,西歐、北美和東南亞,我國長江以南也存在着連片的酸雨區域。酸雨具有很強的破壞力,它使土壤的酸性增強,導致大量農作物與木草枯死。它會破壞森林生態系統,使林木生長緩慢,森林大面積死亡。它還會使河水、湖水酸化,魚蝦大量死亡,成爲死河、死湖。酸雨還會浸入地下,致使地下水長時期不能利用。
酸雨就是酸性的雨,純淨的水是中性,它的pH值爲7,但是大氣中的CO2是一種酸性氣體易溶於水形成弱碳酸,使雨水的pH值小於7,表示出輕微的酸性,不過這時候的雨水還不足以被稱爲酸雨,因爲潔淨或略帶酸性的雨水能水中的營養物質溶解,有助於植物吸收利用。如果雨水的酸性繼續增加成爲酸雨就會對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天空中的降水變成酸性呢?
在人類進入工業革命以後,隨着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煤炭、石油等化學燃料的消耗數量成倍的增加,這些燃料推動了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發展,同時也使排放到大氣中的廢氣與日俱增。煤中含有雜質硫,在燃燒的過程中會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石油燃燒時也會釋放出大量氮氧化物,而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就是造成酸雨的罪魁禍首。酸雨還有一些同胞兄弟,如酸雪、酸霧和酸性的固體塵埃等,這個酸性家族雖然是工業文明之後,大氣中的新成員,但它們對地球的侵蝕,已經讓人類嚐到了自身行爲的惡果。
人類第一次發現酸雨是在1872年,英國化學家史密斯發現倫敦的雨呈現出明顯的酸性,於是在一篇著作中首先提出酸雨這個專用名詞,認爲酸雨是在燃料燃燒後釋放出酸性物質造成的。20世紀60年代,瑞典土壤學家奧登發現,酸雨是歐洲的一種大面積污染現象,降水和地面水的酸性越來越高,導致森林生長緩慢、植物病害增加,材料腐蝕加快。1972年瑞典政府組成了一個科學小組向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提交了一份名爲《穿越國界的大氣污染大氣和降水中的硫對環境的影響》的報告,從此酸雨開始成爲全球重要的環境研究課題,一些國家相繼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80年代初,歐洲22國有1000萬公頃的森林受到酸雨的破壞,直接經濟損失達90億美元。同年,美國的穀物因爲酸雨減產導致了35億美元的損失。1982年6月,第一屆國際環境酸化會議在瑞典舉行,至此酸雨被公認爲是當前全球性的重要環境污染問題之一。
酸雨雖然人類難以用肉眼看到它降落到地面,人類也絲毫覺察不到它的影響和破壞,然而它對人們生活環境的腐蝕正悄然進行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