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9日晚11時許,重慶TT(化名)酒吧。
已喝了5瓶啤酒的張勇(化名)走進洗手間時,發現裏面新裝了一臺安全套發放機。
TT酒吧坐落在重慶的一個隱蔽路段,來這裏消費的,幾乎全是男性。這是一家同性戀酒吧。28歲的張勇是這裏的常客。
往發放機內投入一枚一元硬幣後,張勇得到了一隻安全套。
由於有固定的同性夥伴,張勇說他以前從不使用安全套,出入酒吧更沒有隨身帶“套”的習慣,但現在情況有了改變。
張勇的變化,源於兩個多月前一次名爲“預防性病、艾滋病”的講座。
那次講座的主講人是周生建,重慶市渝中區計劃生育宣傳技術指導站副站長,也是該市同志關愛項目組組長。
講座開始前,周生建對張勇有一番即興提問。
“請問你和夥伴‘辦事’時戴套嗎?”
“拜託,那是什麼東西?我們又不會懷孕,戴那玩意幹嘛?”
“防病呀。現在外面的病很厲害,性病、艾滋病什麼的,一不小心中標就麻煩了。”
“你是說我們會在外面亂來?我可不是那種人。”
張勇被問得有些氣惱,但隨後周生建引述的一組數據卻讓他毛骨悚然:在我國,最早發現的經性傳播的艾滋病感染者(1989年)是男同性戀者;1996年調查發現,北京艾滋病感染者中,48%是男同性接觸者;1998年調查發現,在已監測過的男同性接觸者中,2.5%已感染了艾滋病,這一數字在2001年已高達5.9%。
這組數據引自最新一期《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雜誌。
重慶的一次強烈震動
有人認爲公佈同性戀數據是故意製造混亂,專家稱重要的是讓社會知道這一人羣也需要關愛
“保守估計,重慶市現有136萬的同性戀人羣”。
周生建的這句話並非空穴來風。在重慶醫科大學《性醫學》教材中有這樣的表述:我國同性戀人數達3600萬—4800萬之多。周說,按照國際標準(占人口比例4%)計算,3400萬重慶人中,便有136萬同性戀。
“136萬同性戀”數據經當地媒體公佈後,在社會上引起強烈震動,有人認爲周生建“有意製造混亂局面”。周說,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社會知道同性戀人羣也需要關愛。
“艾滋病已經在我國同性戀人羣中高速蔓延。”周生建表示,爲了控制艾滋病在重慶男同性戀中廣泛傳播,該市同志關愛項目組將在全國率先給同性戀酒吧和同性戀浴室安裝安全套發放機,周將之稱爲“同性戀酒吧的防艾工程”。
此前,周生建去了TT酒吧實地考察。昏暗的酒吧裏,擠滿了兩百多號男人。在一個多小時裏,周看到不時有成雙成對的男性相擁去了洗手間,10多分鐘後纔出來。
酒吧的一位常客告訴周,男人們是到洗手間“辦事”。隨後周去了洗手間,在垃圾簍裏,幾乎很難找到用過的套,“他們的性行爲如此隨意,同性戀酒吧、浴室已經成爲傳播性病、艾滋病的溫牀”。
周生建找到酒吧老闆,希望在酒吧免費開講座,對男同性戀人羣進行艾滋病/性病干預。老闆想也沒想,便答應下來。
由於在計生部門工作,負責轄區的“生殖健康干預系統”項目,周生建手頭不缺“預防性病、艾滋病”的宣傳資料,而且有不少可供免費發放的安全套。
但畢竟不是圈內人,周生建和同性戀者溝通時,難免有障礙。爲此他在同性戀人羣中招募了一批志願者。
高翔(化名),重慶醫科大學研究生,他加入志願者隊伍後,協助周生建成立“同志關愛項目組”,並草擬了《項目計劃書》:“重慶地區同性戀的自身建設是一種非健康狀態,從負面影響着社會態度、社會環境和自身安全。所以,應爭取以遵紀守法、規範有序、健康向上和自強自立的同性戀形象,得到社會更大的認可。”
高翔說,重慶的同性戀酒吧和浴室在國內出現較早,但這個羣體從一出現就面臨性病、艾滋病的嚴重威脅。更爲糟糕的是,圈內朋友對此並沒有清醒的認識,無保護性行爲大量存在,“我們協助周老師在重慶地區開展相關工作,便顯得更爲迫切和必要”。
民間組織與酒吧的協議
酒吧因有利可圖願意安裝安全套發放機,志願者的加入則使關愛更具親和力
周生建從事的是生殖健康男性臨牀研究。這個專業,似乎與同性戀不搭邊。周坦承,兩年前他還對同性戀“很不理解”。
後來,周看到了對同性戀與艾滋病問題研究專家張北川先生的報道,從而對同性戀現象有了深入瞭解。後來周與張在學術上開始交流,張鼓勵周多爲重慶地區的同性戀朋友做點事情。
此後,周生建開始籌備重慶地區同志關愛項目的工作,他的行爲曾被同行稱作“不務正業”。今年2月25日,周在重慶地區開設了“男同”、“女同”、“老年同性戀”等3條熱線,以及一條“防艾”熱線。
開設熱線電話的同時,周生建還決定在在酒吧、浴室安裝安全套發放機,此前一些地方一直是由志願者進入酒吧免費派發安全套。周認爲安全套發放機能夠爲同性戀者防病提供更多便利。
周生建找了4家同性戀酒吧和浴室的老闆協商安裝安全套發放機,“從沒碰到過釘子”。在項目組和TT酒吧簽訂的《合作協議》上,記者看到這樣的條款:由項目組出資購買安全套自動售貨機一臺安置在酒吧,酒吧以0·7元/只的價格從渝中區計生協會購買安全套裝入機內,再以1元/只的價格出售給顧客;不得提高價格,或將其他廉價和免費安全套放入機內銷售;利潤歸酒吧所有。
防艾干預的成果
衆多同性戀者願意參加防病工作,並自發進行同伴教育。無保護性行爲比例下降
張北川以“中國針對同性戀羣體艾滋病干預走出的積極一步”來評價重慶的同性戀酒吧防艾工程,張是青島醫學院教授,曾獲“馬丁獎”,這是對艾滋病預防傑出人士進行褒揚的國際最高獎。
張北川對一些地方的同性戀酒吧做過周密調查,他的調查結論是“在我國,男同性戀人羣相當活躍”。張說,在很多省會城市、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出現了同性戀酒吧。同性賣淫現象也有存在。
衛生部艾滋病預防與控制中心性病辦公室劉惠和北京性病艾滋病防治協會劉英,也曾在衛生部性病艾滋病防治項目資助下,與美國加州大學艾滋病中心崔京姬博士合作,對480餘名男同性戀者進行了訪談。
“訪談結果顯示,在城市及縣城,只要是稍開放的地區,幾乎都有以酒吧、浴室、公廁等爲中心的同性戀活動場所存在。”劉惠說,“這些人的無保護插入性性行爲普遍存在”。
“這些現象,其實圈內很普遍。”重慶市TT酒吧的常客馮德良(化名)告訴記者,他圈內的朋友都很隨便,極少有人隨身攜帶安全套。
著名社會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李銀河調查發現,我國男同性戀者中約1/3已婚,未婚者中大部分迫於家庭和社會的壓力準備結婚或可能結婚,同時國內已感染艾滋病的同性戀者,很多人過着多性伴生活。
“如果不採取有效控制措施,我國男同性戀者中的艾滋病將很快蔓延至婦女人羣和異性戀男性人羣。”張北川對此憂心忡忡。
值得慶幸的是,自1991年始,我國衛生部門便對同性戀羣體的艾滋病進行干預。
時任中國健康教育研究所所長的陳秉中教授,是這一“干預”課題的負責人。陳教授稱,這一研究課題1993年中止,此後他對這一課題仍多有涉及。
民間個人和組織在同性戀羣體的艾滋病干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目前在北京、青島、成都等10餘個大中城市,已有男同性戀者自發組織成立“同志熱線”,他們在中國—歐盟性病艾滋病防治項目辦公室或張北川的指導和經濟支持下,開展對同性戀人羣的艾滋病/性病干預。
據張北川和他的專家組成員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數據表明,在開展艾滋病干預後,同性戀羣體中24·6%減少了同性性伴的數量(另外68·4%同性戀者以往性伴很少或有固定伴侶),曾與陌生男性發生性行爲者中67·9%減少了此種性行爲。安全套的使用明顯增多,有11·5%的人在插入性性行爲中每次使用(1998年調查中僅佔約0·5%),由不用到開始用者爲63·7%,使用次數增加者佔23·5%。
衛生部艾滋病預防與控制中心性病辦公室劉惠稱,展開“干預”系統的城市中,同性戀羣體對衛生防疫部門的工作採取歡迎、支持、配合的態度,在京、津、魯、蘇、皖、遼、黑等許多省份,衆多同性戀志願者願意參加防病工作,並自發進行同伴教育。
令人欣慰的是,國家對這一問題也越來越重視。雖然衛生部有關部門負責人以近期忙於非典防治爲由,婉拒了記者關於“同性戀酒吧出現安全套發放機”的採訪,但他同時告訴記者,“3年前,衛生部一位副部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說過,對待同性戀者,我們要‘關心、服務、支持’。在對同性戀人羣艾滋病干預工作做得最好的兩個地方———四川和雲南,國家撥款爲同性戀者發放安全套”。
而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科技司辦公室有關人士稱,他們此前並不知道重慶計生人員率先在同性戀酒吧安裝安全套發放機一事。不過這位人士說,在國務院下屬的“艾滋病預防協調辦公室”裏,國家計生委也是機構成員之一,“我們正通過計劃生育的生殖健康網絡,來全力干預所有人羣的艾滋病流行”。
民間組織的憂慮
同性戀酒吧防艾工程在有關部門看來可能是教唆行爲從而成爲制裁的依據
4月9日,重慶TT酒吧正式成爲我國首家安裝安全套發放機的同性戀酒吧。業內專家評價稱,“重慶此舉開了全國先河”。但周生建卻拒絕向當地傳媒透露酒吧的具體位置和名稱。
周說,酒吧老闆最怕媒體報道引來不必要的麻煩。一旦點了酒吧名字,就會招致警方的查封,甚至警方會以宣傳品和安全套作爲制裁依據。“雖然他們證照齊全,是合法經營”。
“真怕在酒吧發放安全套,說不定哪一天會被定爲鼓勵、教唆流氓活動。”一位同性戀酒吧老闆如是說。
警方怎樣看待安全套發放機進同性戀酒吧?重慶市公安局政治處主管對外宣傳的一位人士稱“要回答這個問題很尷尬也很敏感”,但重慶市治安總隊的一位警員告訴記者,“我們只從治安的角度去管理酒吧,不會因爲這個酒吧是同性戀者聚集的地方而去幹涉它”。
“我們以往在艾滋病的預防工作當中,只針對賣淫嫖娼的高危人羣,而極少顧及同性戀人羣。”作爲重慶市政府艾滋病性病防治領導小組副主任、市艾滋病專家防治委員會主任委員,鄺富國對“安全套發放機進入同性戀酒吧”一事頗爲首肯。他認爲,使用安全套永遠是預防艾滋病的宣傳主題,同性戀羣體也不例外,“只是我們現在對同性戀羣體的認知度還不夠,此舉的出現,對引導同性戀者主動預防艾滋病有很大幫助”。
如今,TT酒吧安裝“套”機已有月餘,這裏的常客也由當初的不自覺“取套”,到自覺“取套”。酒吧老闆向周生建反饋的信息是,現在每天凌晨散場,去清理洗手間的垃圾袋,發現裏面有十幾個用過的套子。
“希望這種關懷能真正進行到底,而不是作秀。”圈內人小吳頗爲激動地說,他同時希望“不要讓關心公益事業的善良人們受到打擊”。
更多的重慶市民從當地的媒體報道中得悉此事後認爲,作爲一個新興的直轄市,重慶能在全國率先做出這種舉動,充分體現了這個城市具有的魄力和寬容。
當然也有市民持不同意見,據周生健介紹,一位市民就情緒激動地打來電話質問周到底在“搞什麼玩意”,“那些同性戀都是變態的,是不正常的人;那麼多異性間傳播的艾滋病都還關心不過來,還管同性戀幹什麼?”周說在他接到的近百個電話中,此類內容的只有兩個。
相比之下,市民劉先生的態度更具普遍性,“我支持這種實質性的行動,希望廣大同性戀朋友也自尊自愛,爲避免自己和他人受傷害,自覺實施安全性行爲!”
專家認爲,在同性戀人羣存在的前提下,在這一羣體中推廣安全套就有了現實的保護意義。
“這只是一種降低危害的策略。”中國性學會副理事長、衛生部艾滋病防治專家委員會執行委員朱琪說,在同性戀活躍場所安裝“套”機,是提倡對這些高危人羣的理解、尊重、接納和幫助,並不是對其在酒吧等公共場合具體行爲的鼓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