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6月1日零時,三峽大壩成功下閘蓄水。滔滔江水扶閘攀涌,疊現出“高峽出平湖”的奇蹟。馴服暴烈長江、造福國人的百年夢想,終於指日可待。近日,專家指出,三峽大壩能有效攔截長江洪水,削減洪峯流量,減輕長江入海口的泄洪壓力,但上海今年防汛形勢依然嚴峻。
三峽工程能給我們帶來許多福祉,其一就是攔洪削峯,解洪水之危。長江水患,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今年6月1日至15日期間,受三峽工程蓄水影響,大壩下泄流量將陡降至每秒3410立方米,僅相當於一般年份的最小流量。隨着三峽圍堰度汛安全性的逐年提高,三峽工程攔洪錯峯的能力將逐步增強。到2007年汛期,三峽大壩全線建成,汛期遇洪水時,大壩擋水可以允許達到海拔170米高程水位,極大地緩解長江中下游防洪壓力。到2009年三峽工程竣工時,將在上游形成庫容爲393億立方米的河道型水庫,防洪庫容達221.5億立方米,水庫調洪可削減的洪峯流量達每秒2.7萬—3.3萬立方米,能有效地攔蓄宜昌以上的洪水,削減洪峯流量,減少下泄,從而減輕長江入海口的防汛、泄洪壓力。
雖然來自長江流域的洪水壓力減輕,但上海還承擔着太湖流域的泄洪重任,防汛形勢依然嚴峻。今春以來,太湖流域雨量偏多,蘇南地區平均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多48%,淮河也發生了歷史次高位的春汛。有關部門認爲,今年太湖流域發生洪澇災害的可能性很大。
長江入海口泄洪壓力減輕
市水務局副局長汪鬆年指出,上海素有“頭頂一盆水”之稱,太湖流域60%以上的洪水經太浦河、黃浦江最終下泄東海。如果今年汛期太湖流域水位持續偏高,上海有可能遭遇颱風、暴雨、高潮、洪澇“三碰頭”或“四碰頭”的情況。1999年6-7月間,上海和太湖流域就出現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梅雨,導致黃浦江水位暴漲,市區龍華-徐家彙站梅雨量達到815.4毫米,創設站126年來的最多雨量,本市部分地區出現洪澇災害。此外,市氣象部門預測,今年汛期,上海雨量較常年偏多,這也給城市排水系統帶來一定壓力。因此,上海今年的防汛形勢依然嚴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