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歲的女研究生徵婚提出門檻,身價必須過千萬。她最終如願以償,不過對方年齡卻比她大20歲,女兒也有17歲。
昨日,大成婚介所負責人胡查香介紹:前不久,一位女孩在母親的陪同下前來徵婚,她長得很漂亮,氣質也不錯,武漢著名高校經濟學碩士。她母親提出:“千萬元資產者,方可與我女兒見面。”
胡老師從業9年,經手徵婚者達1.7萬人,如此直截了當開出身價千萬元以下者免談的,還是第一次遇到。
10天后,一名44歲的深圳男士前來徵婚,他提供的房產證、投資合同、公司註冊資本等原始材料證實他家資過億,目前正在武漢投資。他還出示了戶口本、離婚證、病歷等。他的理想伴侶是30歲以下的未婚知識女性。
胡老師推薦了女研究生,起初他有些遲疑:“我們年齡懸殊太大,人家女孩會同意嗎?”
其實,他的擔心是多餘的,女研究生和她母親當晚9點就趕到賓館與他見面,談到凌晨1點。次日,胡老師接到她們的電話:“這事談成了。”12日,胡老師又接到反饋,兩人目前相處不錯,不出意外的話,今年完婚。
這位女研究生的婚姻觀在知情人中引發熱議。有人認爲是“傍大款”,但也有很多支持者。她的一位校友評價說:婚姻恐怕也要遵循市場規律,男人的資源是財富和地位,女人的資源是青春和美貌,我們認爲他們的結合是優質資源的合理配置。優質女性:我不想等,我要的是現貨
連日走訪大成、鳳凰等在武漢較有名氣的婚介所,記者發現這段俏皮話並非空穴來風。
一些年輕女孩徵婚時,不願選擇同年齡段或相差幾歲的年輕男性,而是把目光鎖定年長許多的“大男人”。當然,不排除有些女孩喜歡“大男人”的沉穩和呵護,但更主要還是看中他們較好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地位。
23歲的肖小姐,大專學歷,她把擇偶對象年齡放寬到35歲,但明確表明對方必須有150-200平方米的住房、還要有車。“我不想和一無所有的小夥子從頭打拼,那樣太累。對方年齡大點、是否有婚史,我不太在意。”
“男女相差10歲,現在已被很多徵婚女性所接受。在此基礎上,如果男方條件特別好,近30%的人表示年齡還可以放寬。”幾家婚介所調查的結果,如出一轍。
優質男性:我是“績優股”,得好好挑挑
正是因爲需求旺盛,所以在婚介所,事業有成、年齡在35歲至55歲之間的男性成爲了“績優股”。尋找漂亮少妻,也成爲少數男性炫耀成功的一種方式。
一位54歲的高級工程師,把徵婚女友的年齡限定在38歲以下,如果有婚史不能“拖油瓶”,並且屬於“四有”女人,即有氣質、有風度、有容貌、有身材:“調看他資料的徵婚者很多,俏得很。”工作人員介紹說。
一位在省直機關供職的公務員,做小夥子時屬於典型的困難戶,找不着對象。不惑之年離了婚,卻成了香餑餑,每週都有慕名而來的相親者。“我是副處級,三房一廳,也算得上績優股,要好好挑挑,肯定要找個漂亮的未婚姑娘。”
有統計表明,目前婚姻雙方中男方比女方大10歲以上者,比1984年提高了14.8%,而這其中,相當比例是離婚以後重組家庭,憑藉男方財富締造的新的婚姻。
不過,心理學家提供了另一種說法,據調查,男性第二次婚姻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會找比自己小十歲甚至十歲以上的人,而第一次婚姻中只有2%的人會這麼做,主要原因第一次婚姻的失敗會讓男人有挫折感,通過尋找少妻來恢復自信,證明自己寶刀未老,魅力長存。婚介所指導老師:優質資源,配置率並不高
不過奇怪的是,婚介所中,成功率高分屬兩頭,年輕的初婚者和年老的黃昏戀者。而那些看起來的“優質資源”,最終的配置成功率並不高。
一位千萬元富翁的徵婚啓事登出後,應者如雲。這位老闆一口氣與五位姑娘見了面,但都只見了一面,就沒了下文,弄得這些姑娘很尷尬;另一位46歲的歸國學者徵婚條件相當苛刻,除了氣質、相貌、年齡外,還需達到六級英語水準,婚介所好容易找到兩位“達標”者,但他卻以感覺不佳爲由淘汰了。
鳳凰婚介所方老師分析說,成功率不高主要有二:一是這些“鑽石王老五”都是閱歷豐富,見過世面,同時又擔心徵婚者衝他們的錢而來,所以很難擺正心態,眼光過於挑剔;二是過於功利,會令一些女性失去尊嚴,助長男性的自負,在感情上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觀點碰撞認同方:婚姻需要愛情,更需要麪包
“婚姻需要愛情,更需要麪包”,供職一家民企的孫麗認爲,婚姻生活本身很實際,如果配偶經濟條件很差,夫妻難免經常爲衣、食、住、行這些很實際的事情而煩心,幸福的婚姻也就成爲泡影。
受過高等教育的李欣稱,成功男士就像名牌衣服一樣,在質量、個性、品質等方面一定有別於普通衣物,值得女性推崇和選擇。
“年輕貌美配事業成功、實力雄厚,是最佳的資源組合方式”,一些女性認爲,男女雙方的結合也是一種資源的組合。年輕貌美是一種資源,事業成功也是一種資源,好的資源就應該換取好的價值,得到較高的認可。在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裏,單憑一人之力,即使經過數年努力也可能收效甚微,還不如趁年輕找一個事業有成的伴侶,這對未來自我的發展將起到跳躍式的作用。
反對方:爲生存而結婚是歷史的倒退
武漢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劉崇順
“年輕貌美配實力雄厚是婚姻最佳的資源組合方式”,這種想法是一種商品交易的觀念。婚姻本質應該是以情感爲基礎的家庭關係,它不應是一種商品,更不能進行交換。
爲選擇好的生活出路而結婚的人,往往自信意識不強,就業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較差。在選擇依附於配偶的過程中,也易失卻自我,成爲了婚姻生活的弱者與附庸。所以資源組合式的婚姻雖然起點看上去很美,但少有真正的幸福,也很難長久。
在過去,女性爲了生存、爲了生活而結婚現象是很普遍的,包辦婚姻具有這樣的典型特徵。後來婦女解放的意識增強,自主、獨立的擇偶觀念成爲了時尚。但近些年來,隨着社會商品化,這種意識又有擡頭的趨勢,比如二奶現象。但從調查來看,像二奶這樣依附於配偶的婚姻,雖然物質生活充裕,但往往精神生活空虛。令人擔憂的是婚姻的功利性發展趨向容易磨滅那些靠實力打拼的年輕人的意志。
中方女性選擇婚姻看中享受和安全感
華中師大社會學系副教授夏玉珍
強度大、相對穩定的工作,會造成人們的交往面較窄,青年人擇偶的自由度就較小,往往會依託於婚介等社會組織。依託於他人的擇偶,勢必會把自身的條件和對異性的選擇具體的數量化和物質化。這是客觀造成,談婚論嫁講條件的原因之一。
另外,競爭激烈、就業難、女強人婚姻不幸、功利主義享樂主義流行等客觀原因都會使得女性缺乏安全感。自強自立既然面臨那麼大的風險,於是將自己的人生寄望於婚姻,依附男人的觀念就開始流行。一項調查表明,現代女性在婚姻的選擇上,比較看重享受和安全感。
這種擇偶過程中實用主義傾向表明,如果女性喪失相對獨立的社會地位之後,她們的受教育程度只不過是自我資本增值的手段。
不過,這種婚姻方式畢竟是擇偶觀中的異常狀態,不可能成爲社會的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