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特別行政區7月1日迎來6週歲的生日。香港有關專家和工商界人士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香港的獨特優勢不僅將在“一國兩制”下得到長期保持,而且會從內地的日益繁榮中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更大的發展空間。
獨特優勢難以替代
香港光大集團高級研究員周八駿說,香港相對於內地和全球其他國家或地區經濟,有着難以替代的優勢。首先,香港的高度開放和自由在“一國兩制”下得到長期保持。具體而言,香港的優勢則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總體上的制度性優勢。香港經濟與世界經濟接軌,香港健全的法制、稅制和貨幣金融制度使之對市場經濟制度的創新,包括工資制度和金融監管制度等,均能作出迅速的反應。二是總體上的非制度性優勢。香港在引進世界先進人才、資金和技術上,處於領先地位。三是具體領域所反映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的比較優勢。香港在基礎設施、若干產業或行業(如金融、法律、會計以及旅遊、工商業資源和物流等)的發展程度和服務質量上,以及居民的生活水準上,均有領先優勢。
相對於亞洲乃至於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香港作爲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背靠全球公認的最具潛力的大市場和經濟增長最快的內地。香港與內地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爲香港增添了一項新的獨特優勢。它勝於雄辯地證明了,香港現在是而且還將繼續是世界各國進入內地市場的最佳中介和橋樑;同時還將繼續是內地與世界經濟的最佳接合點,是內地企業走向世界的最佳中介和橋樑。
抗擊非典更顯香港優勢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邵善波說,香港的獨特優勢,在非典這場突然襲來的災禍面前,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體現,也使人們對其有了更爲清晰的認識。
首先,是香港人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當這場災禍來勢洶洶的時候,特區政府、醫護人員和廣大市民沒有被嚇倒,沒有驚慌失措,而是勇敢地站出來,堅守崗位、全力以赴。
其次,是對制度安排的遵守和各自責任的承擔。無論是特區政府還是醫護工作者、醫學專家,都能沉着應對,盡職盡責;廣大市民對政府採取的各項防治措施,特別是封樓、隔離等強制性措施,都給予了充分理解和積極配合;民間組織和中介機構的救助機制,成爲政府工作的有效補充;社會各界踊躍募捐,出錢出力,逆境之中守望相助。這種法治意識和承擔精神,這種在危難中表現出的凝聚力和親和力,可以戰勝任何艱難困苦。
他認爲,就香港基本的優勢來說,是比較完善的金融和司法制度。香港按規矩辦事,公平透明,依法辦事,想幹事業的人在這裏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有關調查表明,過去兩年在香港設立基地(大部分爲地區總部)的美國公司數目增加了33%,日本公司上升44%,澳大利亞和歐洲公司分別增長53%和23%,制度性的優勢可說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更緊密經貿關係”爲香港增添新優勢
國際寶峯金融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香港資深銀行家吳連烽說,香港擁有廣泛的國際網絡,卓越的專業服務,有衆多的專業人才。既瞭解國內情況,又熟悉國際慣例;由於沒有外匯管制,只要有商機,國際資金可隨時源源不斷地涌來;此外香港還具有非常規範的國際信用體系,重合同、守信用,不是單個人或企業的操守,而是一個全社會各種機制相互配合、得到國際認同的信用體系。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有待進一步發揮。
吳連烽說,香港的這些優勢,短期內很難被周邊地區所取代。內地和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爲香港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商機,既有利於鞏固和提高香港經濟的地位,又有利於內地儘快與國際接軌。雙方優勢互補,可以得到最大的發揮。以銀行業爲例,香港本地註冊銀行由於這項安排,將有機會進入內地開設分行,不僅可以爲新老客戶直接提供服務,獲得拓展業務的機會,而且可以把國際上最先進的管理和服務概念引進內地,國際資本將因此可以更加放心地到內地投資。
更爲重要的是,隨着《安排》的落實,商機增加了,經濟搞活了,港人不但可以從走出當前暫時的經濟困境中重新找回信心,而且可以從中具體、實在地感受到“一國兩制”的優越性,更加增強作爲中華民族一分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香港必須提升和創造新的優勢
周八駿指出,任何優勢都存在於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是相對的。因此,香港特別行政區不僅必須保持和發揮既有的優勢,而且必須提升和創造新的優勢。關鍵在於香港社會主流如何就香港的經濟定位、政治定位和文化定位儘快取得共識。
他說,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新時代,國際或區域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經歷非典疫情打擊,香港本地經濟結構欠健全的缺陷暴露無遺。香港特區政府已確定金融、物流、旅遊、工商業支援及專業服務、創意工業、高科技產業等,作爲香港的支柱產業來加快經濟轉型,希望一系列政策和規劃相繼出臺,使香港早日跨入知識經濟社會,繼續保持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金融中心、旅遊中心的地位,並發展成爲國際物流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