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的發展並不完全能阻止迷信的滋生蔓延,迷信從沒有也不可能自行消亡。中國科協最新公佈的第三次“中國公衆對未知現象等有關問題的看法的抽樣調查”報告指出我國4個人中就有1人相信算命,破除迷信要常抓不懈。
4個人中就有1人相信算命
你相信算命嗎?相信算命的人佔多大比例?“在我國,4個人中就有1人‘非常相信’或‘有點相信’算命,而有算命行爲的人比相信算命的人還要多。”這是中國科協最新公佈的一份調查報告得出的結論,也再次喚起人們對愚昧迷信現象的關注。
9月19日,中國科協在京公佈了第三次“中國公衆對未知現象等有關問題的看法的抽樣調查”報告,前兩次調查分別在1996年和1998年實施。中國科協此次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對命運預測的看法、對氣功的看法、對特異功能的看法和對神祕現象及未解之謎的看法。調查結果顯示:與1998年的第二次調查數據相比較,在一定程度上相信算命的公衆比例下降了9個百分點,但仍然佔總數的1/4強;與其他命運預測方式相比較,公衆對看風水的認同感大得多,相信看風水的人數多於算命的人數;練習氣功的公衆數量呈下降趨勢,但多數公衆對氣功的真僞認識不清;公衆對特異功能興趣呈下降趨勢,但特異功能表演的影響力不容忽視;黃曆對公衆行爲的影響根深蒂固;對數字迷信的公衆有明顯增長;進香求神已成爲一種普遍現象等。
此次調查是在全國範圍內的抽樣調查,理論樣本覆蓋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西藏除外),調查對象爲18—69歲成年人。調查數據採集工作於2002年7月至2002年12月在全國抽樣的100個縣(區)同時進行。在實施調查的同時,課題組成員還深入湖南、雲南、山東等省的一些地區進行實地考察。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相信和參與迷信活動的人數都有所降低,迷信和僞科學活動的社會影響力在下降。”課題組負責人介紹說,“但是,迷信活動產生影響和公衆產生輕信盲從的空間依舊存在。”一些調查數據顯示,在許多關於公衆對命運預測、超自然力和神祕現象認知能力的問項中,不僅選擇相信這類現象的公衆比例居高不下,而且有相當高的比例選擇“不知道”或“不清楚”。
課題組負責人特別提醒:隨着政策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一些傳統迷信形式的市場已經越來越小,而現代迷信卻不斷變換形式,甚至打着傳統文化和科學的旗號迷惑和欺騙公衆。此次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公衆已經不再相信“畫符、唸咒、燒紙、謀方等方法能夠驅鬼避邪、治療疾病”,但是,計算機算命、幸運數字、星座命運、請筆仙等各種命運預測的迷信活動卻招徠了許多篤信者。
“中國封建社會歷史長達數千年,迷信活動滋生蔓延的土壤豐厚,迷信思想根深蒂固,整個社會一定要樹立防患於未然的思想,不能放鬆對愚昧迷信和僞科學的警惕。”通過對調查數據的統計分析及前後三次調查結果的對比研究,結合實地考察中掌握的情況,報告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上當受騙的重要原因:缺乏科學精神
“缺乏科學精神是公衆容易上當受騙的重要原因”,課題組專家解釋說,“公衆對迷信活動存在盲從、從衆心理,缺乏懷疑、批判精神,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公衆缺乏科學精神,缺乏對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瞭解和掌握,對迷信思想和活動缺乏警惕性和判斷力”。
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已經深入人心,科學技術知識也日益得到普及的今天,爲什麼還有很多人相信迷信?“不少人在對科學知識的汲取上有一定的功利性”,課題組專家在分析原因時認爲,“相對來說,公衆對於學習和掌握具有直接實用價值的科學知識、實用技術有一定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但是不太注意學習和掌握科學思想、科學方法。”
“公衆自身的物質需求和精神困惑也爲迷信活動提供了活動空間。”課題組專家介紹說,由於社會變革激烈,對人們固有的思想觀念、價值標準、理想信仰和道德倫理觀念產生了巨大沖擊,改變了很多人的思維和行爲方式,也造成了一些人心理壓力和心理承受力之間的平衡失調,特別是在一些社會弱勢羣體和存在各種利益損失的人羣中存在更爲嚴重的心理危機。
報告指出,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和由此產生的各種機會,使很多人希望能夠按照自己的願望來改變命運。但是一些人並沒有將命運把握在自己手中,而是寄希望於獲取某種“超自然”能力,希望尋覓到可以指點迷津的超人,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特別需要關注的是,公衆對於消除精神困擾的需求也爲迷信活動提供了活動空間。”課題組專家指出,“劇烈的社會變化和巨大的競爭壓力,使社會公衆的精神需求也大大增加,不少尋求精神寄託、解脫、安慰的人們難以找到合適的傾訴對象,一部分人出現精神空虛和精神危機,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與此同時,“社會對公衆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認識不足,相應的醫療服務和諮詢工作長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服務體系和機制不健全,無法滿足人們對心理健康的諮詢需求,從而給愚昧迷信、僞科學活動提供了活動空間。”
破除迷信要綜合治理,常抓不懈
科學與迷信的鬥爭由來已久,科學與迷信從來是你進我退、此消彼長。如何才能打贏“破除迷信”這場人民戰爭?當前最需要做的工作是什麼?
“在加大科普工作力度的同時,特別是要加強對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宣傳和普及,並努力使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知識的傳播適應形勢發展需要,滿足不同社會羣體的要求。”在這份報告裏,面向社會公衆傳播科學精神被提到重要位置,其中特別提出要注意加強面向青少年的科學精神和無神論教育。
傳播迷信者都諱言“迷信”,於是許多迷信活動披上了宗教、氣功、傳統文化甚至科學的外衣。課題組專家認爲,在堅決依法打擊那些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正常秩序造成危害的迷信活動,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建立健全對迷信活動的防範處理機制的同時,應該加強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工作,消除公衆在科學、傳統文化和宗教、氣功等相關問題上的模糊認識。
如何消除人們的精神困惑?在爲社會弱勢羣體解決實際困難,解除後顧之憂的同時,課題組提出應該建立健全面向大衆的心理健康諮詢和心理醫療服務體系。要關注公衆健康特別是心理健康問題,大力開展公民心理健康知識的科學技術普及工作,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服務體系。教育主管部門應擴大高等院校心理衛生專業的招生規模,加快心理衛生專業人員的培養速度,提高心理衛生專業人員隊伍的整體素質,滿足公衆日益增長的對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醫療服務的需要。
課題組負責人指出:“破除愚昧迷信是一個艱鉅複雜的歷史過程,只有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通過政府各有關部門和全社會的齊抓共管,綜合治理,持之以恆,常抓不懈,才能取得成效。”
編後:科學與迷信的鬥爭由來已久,雙方你進我退,此消彼長。中國科協最新公佈的這個調查報告爲我們科學認識迷信問題提供了參考。正如報告所指出的那樣,“中國封建社會歷史長達數千年,迷信活動滋生蔓延的土壤豐厚,迷信思想根深蒂固,整個社會一定要樹立防患於未然的思想,不能放鬆對愚昧迷信和僞科學的警惕。”“破除愚昧迷信是一個艱鉅複雜的歷史過程,只有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通過政府各有關部門和全社會的齊抓共管,綜合治理,持之以恆,常抓不懈,才能取得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