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網專稿:記者從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了解到,連日來,有不少消費者對茶葉的質量問題進行投訴。中國是茶葉的故鄉,更是茶葉的生產消費大國,如此廣闊的消費市場爲商家提供了無限的利潤空間。並且,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喝茶已經不再是一種簡單的生活習慣,很多人更多地關注起茶葉的品質,把飲茶變成了品茶。可是在購買中,消費者對於如何去挑選真正質量上呈的茶葉似乎又是似懂非懂,在被大批質量低劣的茶產品所充斥的市場中,消費者疑慮重重。
 |
| 大衚衕拆遷地區茶葉甩賣 |
在投訴案例中,吳先生反映了這樣一個情況:前幾天他到一家茶葉專賣店去買茶葉,店員非常熱情地推薦了幾種“新茶”、“好茶”,而且還請他先嚐後買,店員周到的服務和滿臉的笑容使吳先生不好意思拒絕,就嚐了店員推薦的幾種茶。憑藉自己多年喝茶的經驗,他認爲其中一種“毛尖”沖泡開來看上去色澤清澈。而且口感甚佳,於是便買了兩斤。回家後喝的時候卻令他非常不解,茶水中有許多混濁的雜物,還有一股說不出的土腥味。據吳先生說,他在專賣店裏所品嚐的茶葉和自己買回家的茶葉看上去幾乎沒有任何差別。
通過本網的新聞熱線,李女士也講述了一段令人疑惑不解的買茶經歷。9月下旬,李女士在本市一家茶葉專營店裏以220元的價格購買了一斤特級龍井;國慶節期間,李女士想買茶葉孝敬自己的父母,聽朋友介紹天津某大型茶葉交易市場的茶葉品種非常齊全,心想這比去專營店買茶葉可選擇的餘地大,不妨去看看。到了那裏,確實是品種繁多。李女士連續向幾個攤主問了她想買的“特級龍井”的價格,幾個人所報的從380到690元不等,這就讓李女士有些疑慮。同樣的茶葉,價格爲何相差如此懸殊?她選擇了一個報價最低的攤主想詳細地問問,還要求攤主衝一杯這種茶給她試一下,攤主很痛快地答應了。李女士喝過之後,覺得和自己先前買的口味差不多,應該算是不錯。攤主見她是真心想買,就問:“大姐,您覺得這茶怎麼樣?您要真想買價錢好商量!”李女士一聽這話,便和攤主還起價來。最後李女士和攤主以每斤65元的價格成交。雖然自己以很低的價格買到自認爲很好的茶葉,可李女士仍然對兩次買茶的經歷心懷疑問,這一種茶葉價格上的差異究竟在哪裏?攤主們所報的茶價究竟有多少水分?
隨着天津各區危陋平房改造工程的進行,一些即將拆遷的茶葉專營店也將各自的茶葉擺到了馬路邊上,價格與昔日在店內出售時相比當然也是一落千丈。在天津的大街小巷,人們往往還會看到一些身着少數民族服裝,肩挑茶擔的賣茶女。她們往往聲稱自己是來自浙江、雲南、福建等地,賣的都是自己家鄉種植的上好茶葉,“純天然、無污染”。她們所兜售的茶葉看上去很好看,而且價格非常便宜,每斤大概只要30元,消費者往往是聽了她們的遊說對於本無從談起的“純天然綠色茶葉”信以爲真,以至上當受騙。更有甚者,一些價高質廉的“鐵觀音”、“特級毛尖”等名牌茶葉被包裝在印刷精美的禮品盒內,而其中的茶葉已經變色、變味、變質,缺乏相關知識的消費者當然無從得知,只能“心滿意足”地上當受騙。
針對這一問題,記者走訪了市質監局食品檢驗所的有關專家,據介紹,目前茶葉市場價格開放,但沒有統一的標準,基本上由生產者、經營者根據市場走勢而定,這樣一來也就自然會出現這種“品質接近,價格懸殊”和“以次充好”的情況。這中間有一些確實是因爲茶葉品質上差異,而消費者往往無法通過視覺、嗅覺感官識別。同時也存在另一種現狀:一些茶葉的經銷者利用普通消費者對茶葉不懂行,謊稱茶葉產地、品種等,更有甚者拿出了私制的認定、授權證書之類的東西,就爲自家的茶葉能賣個好價錢。
據瞭解,茶葉市場的混亂局面與我國做爲茶葉大國的地位是極不相稱的,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茶葉經營管理體制落後,嚴重阻礙了茶葉經濟的發展。茶葉作爲國民經濟一大產業分支,卻缺乏統一的產業政策指導。第二,由於長期以來茶葉經營管理體制處在條塊分割的困境中,茶葉長在地裏時歸農業部管,流通時歸內貿部、供銷社管,出口時又由外經貿部管,產供銷嚴重脫節,而且茶葉在這些部門又都不大被重視,以至茶葉的生產、流通和外貿等企業,紛紛自立門戶,各自爲政。整個行業幾乎處於放任自流的狀態,更談不上行業自律。在天津最大的華北茶業交易市場裏,光“龍井”一種品牌就能分“浙江龍井”、“西湖龍井”、“福建龍井”、“湖北龍井”、“日照龍井”等等,名目繁多,並且一茶多名、異茶同名等問題普遍存在。有時連賣茶葉的老闆都難辨真僞,消費者也就只能聽之任之了。
因此,專家建議,對於目前混亂的茶葉市場,消費者只能提高自身的鑑別能力,到有專營許可證的商店購買。在購茶過程中,消費者可以從茶葉形狀、色澤、幹茶的香氣等方面進行選購,外觀顏色應以純而澤爲好,雜而暗爲次;茶葉湯色以明亮清晰爲優,暗而深爲劣;質量好的茶葉一般都香味純正,沁人心脾,若茶葉香味淡薄或根本無香味或者有異味的,則不是好茶葉。(記者/劉雁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