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自1990年6月朱鎔基市長率上海市政府代表團訪問香港,滬港關係就一直成爲社會和傳媒的熱門話題,而且不斷升溫。回顧這十多年,歷任上海市長對滬港關係的闡述妙語迭出,從中亦不難看出歷屆上海市府對滬港之間合作競爭的理解和認識。
朱鎔基1990年6月在香港滬港經濟合作展望研討會上表示,在90年代上海對外經濟關係中,滬港經濟有重要地位。展望未來,滬港兩地發揮各自優勢,吸收對方長處,互補互利,共同繁榮,爲歷史發展之必然選擇。香港之所長,正是上海之所短,上海之所長,亦爲香港之所需。在90年代,以及今後更長的歲月裏,上海與香港的攜手合作,將會把兩地經濟發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黃菊2001年11月在上海接受香港文匯報張國良社長一行獨家採訪時表示,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城市之一,這個優勢是上海無法替代的。上海借香港這塊寶地,取得了一些進步,但是我們的範圍不一樣。像上海的金融業實際上還是以國內市場爲主,和世界有聯繫,但不是外匯自由兌換的地方,這個不一樣。在金融、航運、服務和管理等領域的高層次專業人才,香港也有她的優勢。
上海的優勢就是地理位置優越,腹地寬,把一個長江經濟帶的發展都聯繫在一起。一個寬廣的經濟腹地,再加上上海特有的大工業基地,上海有這方面的優勢。
我相信整個中國經濟發展,會希望香港和上海能共同發展。91年我當市長談香港、上海問題時就是這句話:“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兩地的發展會帶給中國整個經濟生機和活力,我覺得現在還是這個趨勢。
徐匡迪2001年5月出席慶祝香港總商會成立140週年晚餐會演講時表示,滬港兩地應攜手共進,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應有貢獻。香港在體制機制和管理方面有許多值得上海學習的地方,香港還擁有強大的資本市場,滬港兩地在發展新興產業、參與西部開發和科技創業投資等方面共同合作,具有廣闊的前景。
陳良宇2002年8月在上海接受香港傳媒採訪團採訪時表示,很多人都在有意無意地將香港和上海作比較,這是客觀存在的。但首先應該看到,香港和上海是國家的兩大支撐,絕對不是誰代替誰的問題。城市競爭是免不了的,但是總體上看,香港和上海是兩個誰也不能缺少的演奏員,互補性太大。
香港的國際化、市場化、法制化、信息化程度遠遠高於上海。而上海最大的優勢就是和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內地市場聯繫更爲緊密。上海的發展許多是依託香港的發展,十幾年學習的大多是香港的經驗,依託的是香港的投資,發展理念也有很多是港商帶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