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5年4月5日,出現在宋美齡身上的,是件黑色旗袍。
這一天,因肺炎引起心臟病,蔣介石走向了生命終結,以蔣宋“執子之手”的紀元計算,這對伴侶共同走過了各自人生中的48年。之前一個月,也恰好是宋美齡的78歲生日。
這年秋天,失去了蔣介石的宋美齡離開了士林官邸,赴美就醫。之後的16年間,宋美齡兩次返臺,也都是爲了他。
第一次返臺出現在1976年,宋美齡參加蔣介石逝世一週年的活動。另一次是在1986年,在蔣經國三子蔣孝勇的陪同下,參加蔣介石的百歲祭典。第二次返臺,幾乎是她在臺灣島最後的日子。
在蔣介石百歲誕辰活動中,宋美齡發表了《我將再起》的文章。在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權力波瀾和世事滄桑後,宋美齡表現出“旨在弘揚基督教的博愛、寬容、忍耐精神”的後權力時代情愫。
在隨後的5年中,宋美齡親歷三次變故,對她同樣重要的三人蔣經國、蔣孝文、蔣孝武先後去世,尤其是蔣孝武的去世,間接向世人和宋美齡自己宣告:掌握臺灣政局40年的蔣氏家族,正式退出政治舞臺了。
1991年9月21日,宋美齡乘坐檯灣中華航空公司的波音747長程客機直飛紐約,她所熟悉的臺北士林官邸,也隨之徹底關閉。儘管對宋美齡再次離臺赴美的原因,時至今日仍有多種猜測,但對一位老人而言,臺灣的確給了她“老幹猶存,新枝凋零”的孤寂。隨行人回憶,在宋美齡隨身的90餘件行李中,有一箱燕窩和月餅。
宋美齡在美國的寓所,位於紐約長島的蝗蟲谷,這塊長島北岸的37英畝地盤,是宋美齡和孔祥熙於上個世紀50年代合買的,與她一起居住的,是外甥女孔令儀。蔣宋兩家的親友大部分在美國,每逢重大節日和她的生日,便在長島共聚一堂,這也大抵是宋美齡孤寂人生黃昏中的重要暖色。
她的一位資深侍從回憶,“我覺得紐約的陽光——即使是夕陽,也是溫暖的。由宋美齡慘淡經營起的‘國君遺族學校’的畢業生,如今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他們會齊到宋美齡的寓所,稱呼她‘媽媽’,那種場合,纔可以體會到宋美齡慈暉放射的力量。”
1994年秋,96歲高齡的宋美齡最後一次返臺,探望病中的外甥女孔令偉。出乎記者的預料,她在振興醫院的時間一延再延,直至深夜。孔令偉是宋靄齡的次女,從小就跟隨在宋美齡身邊,膝下無嗣的她視孔令偉爲己出。可惜,探視後不久,孔令偉因直腸癌併發心肺功能衰竭逝世。在宋美齡的安排下,孔令偉的遺體被空運到美國,在紐約設立的靈堂的追思禮拜上,宋美齡曾一度“失去控制,掩面哭泣”。甚至在葬禮後,宋美齡要求衆人離開,單獨於墓前哀悼。
田看收成,人重晚情,大抵如此。
1997年農曆二月十二,宋美齡在美國迎來了自己的百歲誕辰,來自臺灣的三個代表團赴美祝壽。據當事者回憶,宋美齡氣色頗佳。但僅半年後,宋美齡再次“白髮人送黑髮人”——蔣緯國由肺炎感染敗血症,午夜昏逝。
也有美國記者寫及,客居美國的宋美齡,生活十分恬淡。
在旅居的早些時候,宋美齡會驅車到曼哈頓,參觀畫廊和藝術館,自己閒時,還會捉筆作畫。據身邊人講,她最喜歡的,還是閱讀書報。在此期間,除了親近的家人,還有幾位美國友人,有機會進入她長島的寓所。這其中,有一位叫項美麗的美國作家,曾寫出了《宋氏三姐妹》。還有一位,是美國最富盛名的肖像油畫家伊麗莎白,她爲宋美齡畫的肖像至今還高懸在蝗蟲谷客廳的牆上。她最常見的,是在麻州韋爾斯萊學院的同學艾瑪,兩位同樣高壽的老人回憶同窗生活,抒解心中寂寥。
但,宋美齡的晚年生活,畢竟孤寂。
有人統計,她每年會客不超過10次,平時以養花、作畫、閱讀、練字來消磨時光。30位侍從人員除了安排她的生活起居、衣着、車輛外,還替她整理文牘,處理書信。除此之外,難有深入的交流。自1991年,宋美齡更是深居簡出,除了會見臺灣婦女團體的訪客,很少在公衆場所露面。
……
北京時間10月24日上午11時17時,宋美齡在美國逝世,這是美國當地時間的10月23日23時17分。
孔令儀此前透露,宋美齡已表示死後葬在紐約,有媒體報道,紐約上州芬克里芙墓園已備好了宋美齡的室內墓地。
蔣介石葬在了大溪慈湖,宋美齡留在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