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工會委員劉世祥(右一)是工友們的貼心人 |
北方網消息:到天津市政一公司打工的外來工,都會接觸到一個讓他們感覺新鮮的詞:工會。這些外來工大部分都是農民工,參加工會對他們來說還真是平生頭一次。其實,市政一公司的外來工工會已經建立3年了。3年中,工會在外來工中建立基層工會組織,積極維護外來工的合法權益,組織了多種技能培訓和業餘文化活動。外來工們說,工會的幹部還真是咱自己人,工會組織就是咱的家。
集體合同 外來工維權的新探索
外來工的工會組織,一項主要的工作就是維護所有會員的合法權益。一公司工會首創了一種“集體合同”的模式,規範外來工僱主的用工行爲,互相約束公司、外來工僱主和外來工本人的權利和義務。合同涉及勞動報酬、勞動管理、工作時間和休息、勞動安全衛生等內容,工會作爲第三方聯合簽署,並定期進行履約檢查。
市政一公司一分公司剛剛參加了丹拉高速公路天津濱海大橋的建設,目前正在天津城市快速路衛國道橋的工地上。一分公司是建立外來工工會較早的一家,外來工集體合同就是他們的創造。一分公司工會主席說,集體合同經過了外來工職代會的表決通過,並報勞動部門備案,真正維護了外來工的合法權益。外來工集體勞務合同的簽訂,使外來工的管理走向規範化,外來工程隊執行最低工資標準被寫入合同,並在生活條件、勞動安全等方面維護了外來工的合法權益。
外來工素質與技術創新
市政一公司的負責同志說,由於外來工在全公司職工中佔近七成,所以他們的素質直接關係着公司的文明施工和安全生產,幾年來工會在強化外來工素質上做出了很多探索。
一分公司工會和有關部門配合,不僅通過定期定點的培訓提高外來工的文化、業務素質,而且通過老職工的帶動,在外來工中積極推進技術創新工作。在丹拉高速濱海大橋工地上,外來工工會就組織大家進行了多項技術改造,併成功應用於施工。其中,塔柱施工鋼筋頂彎曲器、下索道管定型錨固支架的設計,掛藍模板升降拉桿、高墩柱模板加固支架的改造,都節約了人力和資金,縮短了工期。其中下索道管定型錨固支架的使用,使工期縮短了3倍。
外來工工會大家談
工程隊負責人、外來工僱主李文貴來自浙江,他帶着工程隊在天津已經幹了20多年了。他說,3年前,聽到公司要在他的工程隊裏建立工會的消息,覺得工會畢竟是工人的組織,可能會對自己不利,也就沒有同意。後來,分公司黨委、工會主席反覆做工作,還給他講了天津外企建立黨組織的例子,他最後答應試一試。
李文貴說,後來,是工會的工作讓他改變了認識。工會建立以後,不但提出了許多合理化建議,增加了外來工隊伍的凝聚力,而且許多外來工自己進行的技術改造在工地上發揮了大作用,縮短了工期,還提高了施工質量。
外來工程隊的工會委員劉世祥來自山東德州。他說,過去真不知道工會。後來大家推舉他做了工會委員,他也就多關心工友們的生活,多提合理化建議。其實不僅是協調勞動關係,劉世祥他們幾個工會委員還組織活動豐富大家的工餘生活,在工地上集思廣益,組織大家“出巧力”,搞技術創新。
一分公司工會主席說,在外來工中建立工會的這3年,工會多次組織文化活動和勞動競賽,每一次都是正式職工和外來工共同參加。工會提出“同是建橋人,共做主人翁”,讓外來工充分發揮能動性,爲企業多做貢獻。工會每月還從他們中間評選一位“崗位明星”。
天津市總工會副主席安亭洲說,到目前爲止,天津各級工會組織共建立農民工工會1600多個,有20萬人加入工會。工會組織團結了農民工,維護了他們的合法權益,激發了他們的主人翁責任感,使他們在天津的城市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元冬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