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臺灣賣了近20年“永和豆漿”的林炳生日前進津,打算在本市成立自己的“永和豆漿”直營店。但當他進行市場調查時卻發現,已經有很多類似“永和”搶先一步了。
誰是正宗
近日的天津商業年會上,臺灣永和豆漿國際連鎖機構董事長林炳生親自來津推介自己的永和豆漿,與此同時,他也發現“永和豆漿”早就有人賣了。
林炳生稱,永和豆漿本來是臺灣永和縣出產的豆漿,由於口味香醇,在當地頗有名氣。1985年,他的弘奇食品企業在臺灣註冊了“永和豆漿”品牌。如今,永和豆漿連鎖店已經遍佈東南亞、北美和南美洲等將近20個國家。
“在天津的‘永和’或類似的店面很多。但這些店與我們永和豆漿沒有任何關係。”林炳生告訴記者,永和豆漿1997年在上海成立公司,並由此進入內地市場。目前國內已有60餘家加盟店,其中上海就有6家直營店。近期準備在北京、天津開10家左右的直營店。
記者從市場瞭解到,目前在本市掛“永和”字號的店面主要有永和大王、永和豆漿坊等,他們都以經營豆漿和營業時間較長爲特色,商標、店面設計也各有不同,而且在市場上已形成較高認知度。
亂從何來
林炳生說,早在1995年,該公司就在內地註冊了“永和豆漿”商標。但由於“永和”本是臺灣的地名,無法在工商部門註冊,因此“永和”也就不能得到商標法的保護。也正因爲此,各地出現了無數個形形色色的“永和”店。例如北京就有永和大王、大成永和、福成永和等。
北京永和大王餐飲公司策劃部吳經理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永和大王”是在內地創建的品牌。1995年12月12日在上海成立公司,創始人叫李金鵬,是臺灣人。“永和大王”這個商標已經在1997年註冊。目前在上海、杭州、武漢、深圳、北京五個城市開有90多家直營店。兩年前,永和大王還引入了荷蘭霸凌投資公司的風險投資,擁有雄厚的資本。
收編計劃
其實,品牌之爭也是市場之爭,當質量和服務參差不齊的相似品牌充斥着市場,競爭的最終結果應該是勢力薄弱者將被迫歸降。
按林炳生的說法,“此次永和豆漿進軍天津,自然免不了與當地的‘永和’展開一場市場爭奪戰。”在天津開店的同時,收編其他的“永和”也在林炳生的計劃之中。他介紹,永和豆漿在武漢開店時遇到8家與“永和”相似或混淆的店家。爲了統一市場,他們通過協商等手段,收編了這些店面。“把符合條件的店面收爲加盟店,是統一品牌的途徑。”應付衆多“永和”,林炳生已頗有經驗。
永和大王的吳經理表示,從北京市場的經驗看,前幾年,掛個“永和”招牌生意就很好,但現在北京街頭林立的永和豆漿店鋪已明顯減少。如今的快餐市場,不再以名氣的大小來取勝,而是以品質和服務來佔領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