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沒想到,流傳千餘年的古代詩篇中的悽美意境,竟成了對目前我國葡萄酒商戰的生動詮釋。
近日,長城、王朝、威龍等幾家葡萄酒業巨頭聯合致函國家工商總局,反對張裕葡萄釀酒股份有限公司註冊“解百納”商標,並就“解百納”品牌歸屬問題,向國家商標評審委員會請求司法仲裁。我國葡萄酒行業有史以來歷時最長、牽涉企業最多、影響最大的商業糾紛案,正式進入司法仲裁階段。而剛剛落幕的央視2004年廣告招標大會上,張裕公司以1950萬元投入成爲葡萄酒行業唯一成功競標者,更使這一糾紛進入了白熱化。
“解百納”是品牌還是品種
雙方爭執的焦點說到底就是:“解百納”是一個品牌還是一個品種。
張裕公司堅持,“解百納”是一個品牌,而且凝聚了幾代張裕人心血。據稱,1931年,當時兼任張裕經理的中國銀行行長徐望之先生組織一批公司和銀行人員,在當時的煙臺國際俱樂部研究定名,他們決定秉承張裕創始人張弼士倡導的“中西融合”理念,取“攜海納百川”之意,將這種高檔葡萄酒命名爲“解百納乾紅”。1936年張裕公司就已向當時“中華民國實業部商會局”申請了商標註冊,1937年被覈准了註冊證書。1939年,張裕前總工陳樸先傾其一生精力,在原解百納乾紅的基礎上,研製出了新工藝、改進了配方,從而改變了中國高端葡萄酒缺乏核心技術的歷史。1959年,張裕又向當時的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請註冊“解百納”商標,並准予備案。新商標法頒佈後的1985年和1992年,張裕公司又將“解百納”商標向國家商標局申請註冊。近年,張裕解百納乾紅多次在國際博覽會上獲獎,並在“世界500強財富論壇”上海年會和“99巴黎·中國文化周”上,被指定爲宴會唯一專用葡萄酒。
解百納乾紅一直是張裕的核心子品牌,多年來早已和張裕的文化融爲一體。張裕解百納乾紅在消費者心目中享有很高的認知度,實質上已成了張裕等民族企業與國外葡萄酒在高端市場上相抗衡的旗幟性品牌。張裕公司表示,如果聽任這樣一個高端品牌被濫用成爲品種的泛稱,損失的不僅是張裕一家。
而長城、王朝、威龍等企業則認爲,“解百納”一詞是由法文“Cabernet”翻譯而來,解百納乾紅的一些主要原料的英文字母都有一個共同的字頭“Cabernet”,所以它是紅葡萄品種的中文名稱。解百納目前已經成爲一個品種的通稱,如果解百納爲張裕所獨有的話,衆多廠家必將大受影響。
雙方各執一詞,那麼一些專業和權威又是怎麼認識的呢?中國農學會葡萄分會稱,我國葡萄品種近千餘種,在已正式公佈的葡萄品種名錄中,沒有“解百納”這個品種。“解百納”首先出現是在上世紀30年代,當時山東張裕葡萄酒公司所生產的一個紅葡萄酒品牌稱之爲“解百納”,但在全國葡萄學術界和生產上一直沒有應用過“解百納”這個葡萄品種名稱。葡萄品種中也沒有“解百納”這個品系。而中國園藝學會葡萄與葡萄酒分會、中國釀酒工業協會、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等專業的機構和協會則在不同程度上支持了張裕的說法。
“解百納”市場亂象橫生
商標問題懸而未決,葡萄酒業同室操戈,“解百納”成氾濫之勢。據記者調查,現在解百納乾紅被20多個國內葡萄酒廠家“廣泛使用”,以致市面上出現了30多種“解百納”葡萄酒,新近又有幾種品牌的解百納乾紅陸續推出,而價格普遍都在20到30多元不等,最便宜的只賣到10多元。
解百納一直以來是中高檔乾紅葡萄酒的代稱,可是爲何一時之間涌現出這麼多新品牌,而且價格竟然比普通的乾紅還要便宜呢?面對這種混亂現象,許多業內人士感到很揪心。目前市場上的30多種“解百納”品質相差懸殊。同樣一瓶1995年的“解百納”,張裕賣到70多元,而其他很多品牌卻沒賣到其一半的價格。在利益驅動下,質量能否保證只有廠家自己知道了。因此,損失最慘重的就是消費者,而消費者在真假莫辨的情況下,就會把矛頭直指“解百納”,最終損害的只能是葡萄酒行業整體的長遠利益。
“長此以往,成爲中國高檔葡萄酒旗幟的‘解百納’將黯然無光。”張裕公司總經理周洪江無可奈何地說。
“窩裏鬥”遭遇“狼來了”
伴隨着國內葡萄酒業兩大利益爭吵聲的是跨國巨頭進軍中國市場的步伐。
日前,全球最大的葡萄酒生產商美國GALLO(嘉露)公司國際市場總監SheilaAvila(希拉)在接受境內媒體採訪時指出,目前關稅仍是制約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上發展的主要因素,在2004年關稅下調至14%後,中國葡萄酒市場將迎來大的“轉機”。國內葡萄酒業明智之士也曾表示:“這對新興的中國葡萄酒業而言,是一個非常嚴峻的挑戰!跨國葡萄酒業巨頭必借關稅持續下調之機,大舉進軍中國。”而國內品牌在技術、資本、歷史方面都與其相差甚遠,這正是民族品牌軟肋之所在。
“‘醉窩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但願這句古詩不要成爲我國葡萄酒行業利益之爭的讖語。”一位業內人士意味深長地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