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市向供貨商索取高額進場費似乎已經成了一個“周瑜打黃蓋”的歷史問題,但是愈演愈烈的“索取”,不但供貨商苦不堪言,就連消費者原本“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抑或“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意願恐怕也得付之東流了。日前,幾位業內人士向筆者揭露了內幕——
超市盤剝,消費者受害
據供貨商們透露,若想使自己生產或代理的產品打進某個超市或者在某個超市立於不敗之地,就一定要和這家超市的採購員保持密切聯繫。但是,這一切需要供貨商付出巨大的代價。供貨商A先生訴苦道,他曾經在超市採購員身上花了近萬元才得以讓自己的產品進入超市,並得到了一份“優惠合同”。然而即使是一份優惠了的合同,其中名目繁多的費用還是讓他出了一頭大汗。進場費、店慶贊助費、新店開業費、新品上架費、海報費、各種促銷費等等,只把A先生看得頭暈腦漲。供貨商B先生給筆者算了一筆賬,如果一年的銷售額爲一百萬元,交給超市的各項費用將達到15萬元左右,這還不包括“進貢”的費用。“我們總不能坐以待斃吧。”不甘“竹籃子打水”的供貨商們採取了一個較爲普遍的做法——那就是提高商品報價,以彌補自己的損失。曾經代理小食品的C先生頗爲無奈地說:“爲了將損失補回來,我們不得不將5元一袋的瓜子賣到7元,爲了企業生存發展,我們又有什麼辦法呢。”
一位業內人士一針見血地說,超市的盤剝實際上等同於通過供貨商從消費者的口袋裏掏錢,倒黴的最終還是消費者。
低價促銷,質量次劣
供貨商爲了應付超市的盤剝,除了將損失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外,爲了“響應”超市無休止的超低價促銷活動,有時往往要拿出一些快要到期的產品,或者質量較次的產品,甚至專門生產品質不好的促銷貨。這對於消費者來說,不又是一種傷害嗎?此外,個別不法供貨商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搞定超市採購員,因爲他們明白只要買通了採購人員,就能使自己的不良商品登堂入室,並且還能佔據較好的銷售位置。而對於那些真正品質優良、運作規範的企業,如果不願意進行“溝通”,那麼他的產品不是被超市拒於門外,就是被放在犄角旮旯。
專業人士認爲,零售企業適當收取通道費用在現階段是可行的,但必須防止片面追求通道費用。個別企業把通道費用作爲企業利潤的主要來源,不認真選擇商品、關注顧客需求,而以通道費用多少作爲選擇商品貨源的重要依據,這一做法不僅對消費者不利,從長遠看對企業也不會有任何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