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過去,每個中國學生和家長最關心的就是學期末那張薄薄的成績單。而今,中國部分地區的47萬中小學生有了一本由他們自己和老師、家長共同完成的“成長記錄”,其中沒有“優良中差”的評定,而是對每個孩子成長的重要事件的描述。隨着2001年啓動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這樣的變化正在47個國家級實驗區悄然上演。正如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朱慕菊18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所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是單純意義上的課本改革,它引發了中國校園文化深刻的變化。
在今天上午9時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教育部有關人士在通報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最新進展時透露,隨着新政策的推出,會有與新課程相配套的高考改革方案出臺。
課程改革惠及3500萬中小學生
據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朱慕菊介紹,早在1999年,國務院就批准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計劃明確提出,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整體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民族創新能力。改革課程體系和評價制度,爭取經過10年左右的試驗,在全國推行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體系。在同一年召開的第三次全國教育會議再次強調,要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2001年,我國召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會議提出“加快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現在,我國已經有3500萬中小學生在使用改革後的新課程,而截至2003年9月,課程改革實驗規模擴大到全國1642個縣區。
實驗教材選用更加多元化
現代教育的含義已經不再是教與學的簡單互動,隨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一系列配套的系統工程也在逐步展開。以往我國對課程實行高度集中的管理,課程統一由國家發佈,教科書的選用也比較統一。實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後,“我國初步建立了新課程的教材管理制度,已經審查通過的新課程實驗教材平均每個學科有6至7種”,朱慕菊介紹,當然,新教科書的選用也不是隨心所欲的,課程改革試驗區要成立教材選用委員會,成員由學校的校長、教師、學科專家、家長代表組成,力求教材選用過程的公正、公開。
針對有個人編寫、出售教科書的情況,朱慕菊明確指出這不符合我國對教科書的管理和審定。與此同時我國還加強了對新課程的研究力度,教育部規劃在15所大學和中央教科所建立了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作爲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理論實踐研究的基地。
課程改革改變的不僅是課本
目前,新課程整體方案和課程標準已被教育部審議通過,從今年秋季開始有4個省區(廣東、山東、海南和寧夏)的學生開始新課程的學習,到2007年秋季,高中學生將全部進入新課程。針對新課程體系與過去的課程體系有何不同的提問,朱慕菊副司長回答說,課程體系由四部分組成:培養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和評價體系。與時俱進是此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最重要的特色。隨着社會和科技的發展、國家的改革和整個經濟體制的變化,這些變化必然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深刻的變革。而這些變革也必然要在課程體系中得到極大的表現,因此,課程改革,尤其是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決不僅僅是教科書的變化,還包括老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校園文化、校園氛圍的變化。
課程改革國家投入七千萬
到目前爲止,國家對課程改革的財政投入是七千萬。據朱慕菊副司長透露,這七千萬都用在軟件投入上,也就是說“用七千萬來提高二億二千萬學生的教育質量”。朱慕菊肯定地說,這一輪課程改革的設計,絲毫不遜色於任何一個國家。既考慮到國家的未來發展需要,又顧及了個人的發展需求。由於我國是一個發展不平衡的大國,在進行基礎教育改革時,教育部門還充分考慮到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對教育平等發展的需求,現在西北五省少數民族學生所使用的教材全部都是由國家補貼印製成的少數民族文字的課本。
課改實驗區中考將有三個突破
今年夏季,首批參加實驗的38個試驗區的初中學生將面臨中考,這些學生該如何考、怎麼招,成爲老師、學生和家長最關心的話題。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發展中心主任助理劉堅說,在經過反覆徵求意見和論證後,對這些學生的中考和中招工作將力求三個突破:一是在考試試卷上,不能用現行改革命題或者偏難的題型,考查實驗區的學生,教育部將組織各省中考命題組研究如何使命題更符合新課程的要求;二是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新的要求,爭取使學生的綜合素質進入上一級學校的視野,成爲高一級學校招生參考的重要方面和組成部分;三是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即高中如何自主招生也是要突破的方面。
高考方案也將有新變化
曾經有人擔心,學生在高中新課程改革中雖然培養了較強的綜合能力,但在高考中會比較吃虧,對此朱慕菊副司長表示,教育部考慮高中新課程方案時就決定,在今年9月份高中課程實驗區開始工作以前,出臺一個關於高考和招生考試改革的思路。
朱慕菊進一步透露說,前兩天教育部還在研究高考的改革方案,隨着新政策的推出,會有與新課程相配套的高考改革方案出臺。
課程改革引發中國校園文化深刻變化
過去,每個中國學生和家長最關心的就是學期末那張薄薄的成績單。而今,中國部分地區的47萬中小學生有了一本由他們自己和老師、家長共同完成的“成長記錄”,其中沒有“優良中差”的評定,而是對每個孩子成長的重要事件的描述。隨着2001年啓動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這樣的變化正在47個國家級實驗區悄然上演。正如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朱慕菊18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所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是單純意義上的課本改革,它引發了中國校園文化深刻的變化。
1999年,中國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改革課程體系和評價制度,爭取經過10年左右的實驗,在全國推行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體系。自此,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民族創新能力的核心環節,成爲社會各界的共識。朱慕菊說,中國先後對義務教育課程和普通高中的教學狀況進行調研,比較研究了20多個國家和地區90年代以來的中小學課程改革,多次向一線教師、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和專家學者廣泛徵求意見,於2001年6月頒佈了有關國家政策及文件,並於同年9月正式啓動義務教育新課程實驗。迄今,中國已就這項實驗投入7000萬元,涉及1642個縣、市的3500萬中小學生。據朱慕菊介紹,新一輪課程改革主要包括培養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和評價系統,與以往相比有四大特點,包括重點研究人的學習方式,將教材內容與孩子實際生活經驗相結合,強調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協調,以及推進以校爲本的教學研究等。
“在新的課程改革中,師生關係發生了本質變化。教師成爲一個指導者和組織者,與學生一起面對教學中的新問題,並讓每個學生都感到是被關注和被尊重的。”朱慕菊說。
同時,教師還被要求要隨時記錄教學難點,定期與同行進行交流、切磋。15所大學還同一些教育主管部門形成專業研究網絡,爲教師提供諮詢和支持。
一位參與實驗的中學生曾在作文中這樣評價老師給他的印象:老師不再是百問不倒的權威,更不像話劇演員一樣在黑板前獨白。
作爲主管新課程改革的官員,朱慕菊曾親眼看到一些學校的教師在校內張貼海報,尋求教學支持。在福建省南安市等地,一些農村小學的校長還自發組織“校長沙龍”,共同設計教學方案。“這種對教學方式的探索改變了教師對自身角色的認知。”朱慕菊說。
她強調,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共有2億2千萬中小學生,各地區教育發展很不平衡。今年秋季,中國還將在4個省區啓動高中新課程實驗。“這是一項長期的、艱鉅的、需要長抓不懈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