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準備提個提案,《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向記者透露。可就在一年前的兩會上,袁隆平還在爲積壓水稻找出路犯愁,當時他曾極力推銷用水稻生產酒精的建議。
從爲糧食太多發愁,到擔心糧食不夠吃,短短一年間袁隆平思路的變化頗具戲劇性。“當時我提出把早秈稻變成乙醇,也就是燃料酒精,那可是2003年政協大會的一號提案!”袁隆平濃重的湖北口音裏充滿感嘆,“可是沒有想到,形勢突然變了。”
事情還得從頭說起。一直致力提高水稻產量的袁隆平幾年前發現,由於糧食產量不斷提高,倉庫積壓越來越多。有農民對他說:我要感謝你,因爲你幫我提高了產量,可我也要埋怨你,因爲糧食生產再多也不賺錢!這讓袁隆平震動不小。
看到吉林用玉米、河南用小麥在生產酒精,袁隆平就想: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積壓了不少早秈稻,人們嫌它難吃,何不用來生產酒精呢?於是,他建議在湖南常德建一座用稻子生產乙醇的工廠。
“方案報到了發改委,本來人家感興趣,後來卻不感興趣了。”袁隆平說,“人家告訴我,形勢已經不同了,出現了糧食安全問題!”
說到這兒,袁隆平眉頭緊鎖,他說:中國糧食已連續5年減產,產量最高的時候是1998年,接近5.2億噸,後來是每況愈下。“據專家研究,中國的糧食年產量警戒線是4.85億噸,而去年我們只有4.3億噸,差了5000多萬噸。”
袁隆平提高了聲音說,現在糧食好象不缺,但那是靠挖庫存,而專家估計到明年庫存就挖完了,形勢就要逆轉。他指出,現在糧價上漲,說明糧食的供求關係發生了改變。“我認爲是個好現象,前幾年糧價真是太低了,穀賤傷農啊!”
而且,袁隆平認爲糧價漲得並不高。他算了算賬:一斤大米才漲3毛錢,就算一個人一天吃半斤米,一個月吃20斤大米吧,也纔不過多花6塊錢,“現在一包最差的煙也要五六塊錢呢。”愛抽菸的袁隆平指着桌上的煙盒說,“這點錢對城裏人算什麼,可是對農民的幫助可就大了。”談到如何保證國家的糧食安全,袁隆平提了3條建議:要“開源”,國家要增加對農業科研的投入經費,通過科技進步,大幅度地提高糧食單產;要“節流”,要嚴格地控制土地,不要搞那麼多的開發區、“形象工程”;還有就是“政策”,國家出臺政策加大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提高他們的種糧積極性。
“稻子變酒精”的項目最終沒能上馬,可袁隆平並不沮喪,“只要農民收入增加我就高興。爲了確保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我還要加緊搞超級雜交稻研究。”他笑着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