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畫主畫作 |
 |
| 國外飛鴻 |
北方網消息:小畫室似“文化外交部”
昨天上午,記者在熙熙攘攘的南開區文廟院內,找到了陳姐的畫室“雅軒”,見到陳姐時,見她剛剛寫完一幅隸書作品。陳姐叫陳麗英,48歲,臉上總掛着自信的笑容。您可別小看這間簡陋的畫室,當陳姐拿出一沓外國友人信件時,你會有種進了“文化外交部”的感覺。這些信着實考驗了記者的英文水平,記者爲陳姐當起了翻譯。西班牙的凱姆在信中說:“到中國旅遊,天津是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城市,陳姐的中國畫一直掛在家裏牆上,每每看到那栩栩如生的牡丹,眼前會浮現出融合了中西文化風味的城市建築,淳樸熱情的天津市民,總有再回天津的衝動。”意大利羅馬的路卡在信中說,到天津旅遊觀光雖只有一天,但天津大都市的脈搏和海河岸邊古文化街的中國味道給她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很多人喜歡電影《羅馬假日》,而她更喜歡真實的“天津假日”。她家裏收藏的陳姐畫的牡丹和鷹,經常得到朋友和鄰居的讚美。
從癡迷丹青到晝夜苦練
1990年,陳麗英從天津市磨牀廠下崗,原來負責勞資工作的她,爲了生計做過保姆、加工服裝、賣小百貨、賣蔬菜水果等。當她到文化街某字畫工藝品商店賣字畫時,發現自己對那些筆墨丹青非常喜愛,便嘗試着自學書畫。開始是臨摹名人字畫。她最喜歡的是牡丹,先後跟曾廣振、易白石、馬鳳柏、張錫龍等書畫家偷過藝。最初的日子是艱苦的,她白天練攤,仔細看那些畫的構圖、筆觸、用墨等,晚上在家苦練。買不起宣紙就用報紙,練得手腕痠疼,頸椎、肩肘僵硬發炎。她常常通宵達旦、廢寢忘食地畫,周圍的人笑她成了畫癡。一年後,她畫過的草稿碼起來足有數米高。終於有了自己的第一幅作品,這作品賣給了一位日本老人,賺了10元錢。那種興奮和喜悅是她不曾嚐到的。
生活如牡丹綻放着希望
陳姐的畫室幾乎成了“個人牡丹畫展”,她笑着說她最喜歡畫牡丹,因爲牡丹豔麗,花開富貴,能給人帶來吉祥和幸運。確實,隨着近年來數以百萬計的老百姓搬進寬敞的住房,用國畫裝飾房屋成了生活時尚,陳姐畫的牡丹賣得越來越火,而且憑着天生的靈性和那股子韌勁,陳姐在圈裏也越來越小有名氣。現在,作爲深圳紅荔書畫館館員、天津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的她,將下崗的丈夫拉入畫行,丈夫練就了裱畫的手藝。說到未來,陳姐眼睛凝視着自己最得意的那幅寫意牡丹充滿希望地說:“兒子現在上了大學,我們將來想把他送出國深造,再回來報效祖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