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記者連續走訪了天津市王頂堤市場,發現這一長期佔路在居民樓羣內經營的龐大市場存在着嚴重的公共防火與衛生隱患。這個擁擠、骯髒的市場不僅影響周圍環境,而且還對附近的居民樓、保育院、公共汽車站等形成威脅,安全隱患亟待消除。
洗碗水和麪廢污與大小便隨處排泄
王頂堤市場位於南開區西南部,北抵園蔭道,南靠迎風道,南北長約800米,周圍緊貼着王頂堤北里、西園蔭裏、林苑東里、風園南里和風園裏等數十幢居民樓。它現在的經營場所原來是一條馬路,50路公共汽車曾經運行其間。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期改爲市場後,經過不斷"發展",它現在不僅佔滿了整條馬路,而且兩側邊緣已經直接連到附近20幢左右居民樓的牆根下。經營範圍也幾乎是包羅萬象了,包括肉類、水產品、蔬菜、水果、副食品、糧食、塑料製品、熟食現場加工、炒貨、布料、小百貨、箱包、文具、飯館、乾洗店、首飾加工、美髮廳、足療室、歌舞廳等。固定店鋪加上臨時佔道經營的攤販,日經營人員近千名,客流量則在數萬人以上。
近些年,市場經營發展了,基礎設施建設與規範管理卻沒有跟上。市場內沒有一處公共廁所,與居民樓相連的空地成爲了骯髒不堪的"大小便池"。記者敲門進了林苑東里8號樓的一戶居民家裏採訪,主人常大娘對記者說:"這個市場越來越大,卻沒有人管。我們的小區空地成了市場的廁所,又髒又噁心,攤販們不分地點、時間,隨意大小便,大姑娘們都不敢上陽臺。去年,居委會在市場和居民樓間修了圍牆,說是爲了減少'擾民',可結果呢,圍起來的地方反倒成了攤販們的專用地點了。他們不僅肆無忌憚地隨地大小便,還養着些雞呀、鴨子、貓兒、狗的和鴿子,我們走路也得繞着,特不方便。"
常大娘的老伴接着說:"這個市場真糟糕,很多飯館沒有上下水,沒有電,他們就到居民樓裏私自接水管、電線,弄得亂七八糟的,興許還是偷水偷電呢。而且,私搭亂蓋,亂堆亂放也特別兇,都是些易着火的玩意兒。快反映反映吧。"
常家的反映與記者的暗訪是吻合的。此前,在市場南頭的貴友糧油石磨房旁,記者佯裝內急找廁所,賣燒餅的攤販笑着說:"這兒哪裏有廁所,走老遠纔有呢,在市場外面的50路終點站。"記者問:"那北面有嗎?"他說:"也沒有,也要去老遠的95路終點站。"記者又問了幾個攤販,回答都是沒有。記者問:"那你們去哪兒方便呢?"有的說憋着,等回家再說;有的無可奈何一笑,指着身後的牆根說:"就那兒。"記者看到,一面牆上赫然寫着"撒尿掩去"字樣。
在新菜園蔬菜店對過,記者又佯裝要洗手,找自來水。一位女攤販滿懷怨氣地說:"這市場哪兒有自來水洗手?"記者問:"你不洗手?"她尷尬地看着自己的黑手,說:"我們不洗手,回家再說。"記者指指旁邊賣魚的問:"他哪裏來的水?""那是人家從外面用三輪拉來的。不用水養着,魚怎麼辦?"她沒好氣地說。
記者故意問另外一位大嬸:"沒有自來水,那些做熟食,開飯店的怎麼辦?""他們怎麼辦我不管,反正我看不見,也不吃他們的東西。"不久,記者繞到一個饅頭攤的後面,看到有人正用洗碗水和麪。看到記者手裏拿着相機和筆,他們立即充滿敵意地盯着。
作爲爲附近近10萬市民提供日常生熟食品的王頂堤市場,它雖然分段掛着果品區、百貨區、牛羊肉區、大肉區等牌子,實際上是吃用不分,生熟食品不分,而且足療室挨着餐館,理髮室連着果蔬攤,魚攤連着乾洗店,交叉經營引起的交叉污染普遍存在。一些餐館、美髮廳、食品加工店等,面積狹小,多廳一用,白天經營,接待顧客,晚上支鋪睡覺,或者乾脆以餐桌爲牀。雖然一些店裏掛着衛生許可證,但記者詢問店員們在哪個醫院體檢,多長時間一次,大多數人卻答不上來。
污水亂潑,垃圾亂倒,把居民小區和附近馬路當作市場的倉庫和垃圾堆的現象在王頂堤市場也十分突出,幾乎每處與市場相連的大小道路、牆壁都處於"髒亂差"狀態。
記者曾刻意從北到南在市場夜行一遭,看到市場內垃圾堆成串,油污遍地,煤渣餘燼閃爍,還不斷有經營和生活污水從店鋪內潑出。昏暗的燈光下,亂七八糟,臭氣飄蕩,間或老鼠亂竄,直比"鬼市",行走其間,頓覺恐怖。一名中學生告訴記者:"每天早晨7點,我必須路過這裏去上學,就象走在垃圾堆裏。"
經營包羅萬象防火近於無
王頂堤市場的經營可謂包羅萬象,但經營者的防火設備與意識卻近於無。記者近日採訪了其間的一些髮廊、歌廳、足療室、紡織品店、布料店、鞋店、塑料製品店等20多家店主,詢問店內是否備有滅火器,近些年是否接受過有關方面的防火培訓、火災自救與救援,及其相關安全知識講座等,得到的回答都是:沒有。記者詢問怎麼救火,用什麼救火,多數人也只莞爾一笑說"不知道",只有少數人說"報警,拿滅火器撲唄"。
王頂堤市場的一大特點是經營熟食加工、現場做賣的多,幾乎能佔到四分之一,煤爐、煤氣爐比比皆是,燒、烤、炸、炒、煎等熱鬧得很,到處閃着明火,躲着闇火,還有電熱毯、電熱水器一類的也普遍使用。連日裏,記者暗訪了數十家各類店鋪,沒有看見一個滅火器,也沒有發現一個防火救生示意圖。
記者多次圍繞市場轉圈,發現除了少數幾個稍寬的出口,市場左右兩側的東西向路口有的被攤販們堵死,有的砌成牆被封死,有的砌成大小門狀。這個挨着天津市南開區第三保育院的出口一次僅能容一人通過,而市場管理所就建在它旁邊。
市場南北兩端的主出入口,情況也十分不樂觀,它們常年因"佔道經營,市場外溢"而堵死。尤其是從傍晚到深夜,北端的出口處是遠近聞名的夜市,燒烤攤、烤羊肉串、烤魷魚、炸臭豆腐,書攤、百貨攤、光盤攤等密密麻麻的,擺滿了附近的園蔭道,堵車是常事。一次,記者正在附近的迎水南里8號樓的6樓上拍照,發現兩輛停候多時的綜合執法車剛剛"下班"離去,躲藏在樓羣裏的攤販車立刻蜂擁而出,將市場北頭的園蔭道和苑東路堵了個結結實實,場面十分"壯觀"。
6樓的一位王女士對記者說:"這些人(指佔道經營的攤販)天天跟綜合執法(隊)打游擊,執法隊一下班,就是他們的天下了,誰也管不住他們。噪音大,油煙多,垃圾滿是,亂亂哄哄的,有時還打架鬧事。"王女士還說:"執法隊執法的時候,就抄走攤販們的車輛用品,拉回去,等着他們花錢贖回來。"
記者也常年在這裏購買果蔬等日常用品,一個月裏總能趕上幾次執法清理的情況。碰上重大節日,還會有"重拳出擊"式的清理。但是,每次清理後不久,都是"一切依舊"。
一個星期六,記者下午從北往南在市場裏走了一遭,不到七、八分鐘的路,竟然花了近20多分鐘。路兩邊,路中央,到處都是攤位,行人與自行車摩肩接踵,想快根本不可能,只能慢慢移動。有時,一個人停下,別人就得等着。一位年輕女士對同伴自嘲說:"我們是見縫插針啊!"一位提着菜藍的中年婦女則嘟囔:"這哪裏有人走的地點兒。"
王頂堤市場經營種類多,煤氣爐、煤爐、電熱毯等明火闇火到處是,易燃易爆品多,且人流密集。縱向的主出入口和橫向通道幾乎被封死、堵死,人多出口少又小,一旦遇有火災、重病人等緊急情況,由於消防器材少,消防通道不暢,消防知識貧乏等原因,疏散勢必困難,裏面的人自救困難,外面的救援也很難迅速進去。如果火燒連營,殃及毗鄰的大片居民樓,後果不堪設想。而且,"四周是高樓,中間市場爲低谷,部分頂棚爲紡織與塑料製品"的特殊環境容易助長火勢,形成火龍蔓延之勢。
記者隨意與幾位在風園裏10樓前曬太陽的老人談及王頂堤市場的防火安全與衛生方面的情況,馬上就圍上了30多位居民。很多人說,這個市場極不衛生,下雨趟水,夏天爬蛆,是髒亂差的典型,不僅擾民,影響日常生活,而且安全隱患太多了,到處封得死死的,着火了怎麼辦。近些年着了4、5次火,幸虧沒燒起來,但弄得人心惶惶的。我們經常反映,也沒人搭理;有些部門收了攤販們的錢,就不管事了。
一些老人還說,天津市王頂堤市場建於10多年前,也爲方便居民生活作出了很大貢獻,它的衛生與防火隱患在全國其他城市也不同程度存在,是前些年經驗不足,條件不充分,又必須儘快低成本地滿足市民日常生活需要的結果。現在,天津經濟實力增長了,市場管理所也沒少"斂錢",一些條件也相對成熟了,不能再"重建設,輕管理;重收費,輕服務"了,是改進它們,消除隱患的時候了。
"在發展中解決問題" --市場管理部門的話
王頂堤市場地處天津市南開區,就其存在的上述公共衛生與安全隱患,記者採訪了天津市南開區衛生局、環衛局、工商局等,有關負責人都認爲這些是發展中的問題。
一來當初爲發展市場經濟,儘快滿足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全國各城市改革開放以後幾乎都建立了這樣的"馬路市場",僅天津市南開區就總共建立了10多處。
二來城市人口及其對市場供應的需要是不斷增加的,但"馬路市場"的原有面積卻是"死"的,加之市場經營又存在着"扎堆子"現象,所以它們不斷"內部膨脹,外部侵佔",形成內部擁擠,外部佔道經營。
三來由於"建設趕不上發展,或者根本不注重市場建設",倉促上馬造成的市場的天生功能缺陷不僅沒有得到改善,反而更"誇張",更捉襟見肘了,該市場的缺電、缺水主要就是由此造成的。
四來在市場"內脹、外溢"式發展過程中,爲減少"擾民",市場又不得不"內斂",儘量在外圍採取"隔離"措施,使自身封閉起來,其結果是不僅舊病未去新病來,擾民現象有增無減,反而使自己成爲了"孤島",堵死了消防通道,增添火災隱患。
五是管理者認識有侷限,方法不多,責任心不強,工作不力,形成管理不力、不到位。
他們認爲,爲消除上述隱患,一要加強管理,促進綜合執法力度,衛生、防疫、市場檢查和消防等主管部門應加強合作。二是轉變觀念,加強市場建設,逐步拆掉舊的"馬路市場",建設新的"封閉市場",並努力使新建市場具有超前性,徹底消除"各類市場"對公共環境、衛生與安全等的威脅隱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