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加爵案發生後,青少年的心理障礙問題倍受世人關注。據上海市醫學會精神分會介紹,目前我國約有3000萬名青少年心理有問題,中小學生心理障礙患病率爲21.6-32%,並呈不斷上升趨勢。來自香港大學社會醫學系的一項調查發現,大約有百分之三十的中學生的憂鬱症狀指標高於國際標準,而百分之十五的小學生有憂鬱症狀,百分之二十的小學生有擔憂現象。北京友誼醫院心理門診副主任醫師柏曉利大夫說,在接觸過的年輕患者中,有企圖自殺的高中學生;有不敢看人的初三學生;有自殺未遂的中專生……
這就值得我們嚴重注意了。青少年時期是心理障礙的多發病時期,更是不健康行爲的孕育期。“成長中的煩惱”是如此之普遍,“孤獨”、“泄氣”、“緊張”是如此之深刻,是我們意想不到的。“馬加爵從小性格孤僻,沒有什麼朋友,不願接受別人的批評。”“他的個人興趣就是上網,經常瀏覽一些宣揚色情、暴力的網站。”“他在樓道里碰見他都不太願意打招呼,覺得這個人非常陰沉。”馬加爵的同學們的上述反映,值得我們聽一聽。它應當使我們高度警覺起來。這當然不是說,每個心理有障礙的人都會變成馬加爵式的人物。但是,“心病”不除,總有一天,各種各樣的意想不到的怪事會冒出來。
“心病”的病因何在?據心理學專家的意見,過度關愛、期望過高、學習壓力過大,乃是重要原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幾乎是每個做父母的普遍願望。“小太陽”是小家庭中唯一的亮點,他(她)走到哪裏,哪裏就亮成一片。小學生負擔過重,幾十年來,有增無已。應試教育,危害無窮。巴金老人在22年前寫過一篇文章《小端端》,記述了他的七歲半外孫女端端的生活:“她說她是我們家最忙、最辛苦的人,''比外公更辛苦。''她的話可能有道理。在我們家連她算在內大小八口中,她每天離家最早。下午放學回家,她馬上要擺好小書桌做功課,常常做到吃晚飯的時候。有時爲了應付第二天的考試,她吃過飯還要溫課。”如今,端端的後繼者們的忙碌程度,呈愈演愈烈之勢。四歲彈鋼琴,六歲學繪畫,七歲請家教,八歲入題海,考場如戰場,夜夜要陪讀。回家有做不完的作業,雙休日有補不完的課。有個孩子數學考了九十幾分,招來的還是家長的一頓臭罵。過度呵護的另一面,則是苛求、干涉、指責以及虐待、漠視等等,凡此種種,都成爲心理障礙發病最肥沃的土壤。
當一個人過分溺愛孩子時,他的愛便是反人類的。當做父母親的期望超出了孩子的實際能力時,他的期望終將被失望所替代。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如果你想毒死你的孩子,你就給他喝一劑足量的你個人幸福的藥,於是他就被毒死了。”這個道理,請過分關愛的家長好好想一想。另一方面,如果你不停地批評孩子,在身體、情感或性情上辱罵孩子,你的孩子就會形成一種對生活本質的負面看法和對世界的負面看法。日積月累,“心病”形成。心理有了障礙,如果不加醫治,偏激行爲就可能在一個早晨爆發出來。
心病要用心藥醫。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任務。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有關方面,都要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根據各自擔負的職責和任務,採取有效措施,狠抓貫徹落實,勇於開拓創新,注重工作實效,切實把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治療青少年“心病”的一劑最有效的良藥。青少年的心理障礙問題現也成一個社會問題。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共同來預防和治療。每一個家長、教師和其他熱心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朋友,都來作治療青少年“心病”的良醫,努力把這個多發病、常見病的發病率,降低到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