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臺灣檢察機構與警方的邀請,有“華裔神探”之稱的李昌鈺於9日清晨5點左右抵達臺北,協助臺灣檢警機構對槍擊案進行相關物件和槍擊案現場等的鑑定,同行的還有國際知名彈道鑑別專家艾里斯博士、刑案現場特殊攝影專家歐斯勒等人。一下飛機,李昌鈺一行隨即馬不停蹄地展開鑑識工作。
第一站,李昌鈺躲過媒體的跟蹤,在臺灣警方高層的陪同下,直接到“總統府”勘驗陳水扁腹部傷口,整個過程約半小時,重點包括陳水扁穿衣情形以及傷口、肚臍、皮帶與褲子的距離等。結論是:陳水扁腹部槍傷是新的,不過何時造成無法判定;扁的衣物上沒有火藥殘留。
第二站,在“刑事局”花6個小時檢查物證,尤其是兩顆彈頭和彈殼,發現彈頭上有“MACHINE MARK”(指工具紋痕),但不能確定是哪一種工具留下。
第三站,晚9點左右趕到奇美醫院,現場觀看陳水扁受傷後的仿真急救過程,檢查傷勢資料。李與醫院正、副院長、第一個掀開陳水扁上衣及爲陳打點滴的護士談話後,表示陳水扁的X光片並沒有異樣,但要了一份陳水扁的病歷記錄,語帶保留地說“要回去好好研讀”。
第四站,“槍擊案”現場,即臺南市金華路3段的彈道重建工作,這是李昌鈺此行的重頭戲,整個鑑識工作自9日晚10時到10日凌晨接近2時才結束。爲了還原現場,警方封鎖了相關街道,並把陳水扁拜票時所搭乘的吉普車拖到現場,一旁待命的消防車也隨時聽命施放乾冰,製造3月19日當天鞭炮燃放時的煙霧狀態。陪同李昌鈺赴臺的艾里斯博士攜帶一臺高科技儀器“替換光源掃描器”,“可以搜尋到肉眼無法辨識的細微化學物質”。
在長達近4個小時的鑑識過程中,李昌鈺團隊以彈殼掉落處爲中心,利用兩束激光進行測試,一束設置在車左,一束設在車前,利用兩道光束交叉點,找出槍手的射擊位置。經激光交叉反覆比對,以及吉普車車速20到30公里判斷,李昌鈺與“刑事局長”侯友宜等交換意見後初步研判,兇手1人,身高可能170-175公分;最有可能藏身在金華路3段18號至20號之間,其中又以公共汽車站站牌處爲最合理的開槍位置;兇手持8.1釐米口徑的改造手槍,在距離車子不到7米時開第一槍,車行3、4米後,槍手上前距車子約3、4米處開了第二槍,2槍間隔約1秒鐘左右。
10日下午2點,李昌鈺舉行記者會,說明槍擊案彈道重建鑑識結果,表示在吉普車上找到玻璃碎片,可以確定子彈是由車右前方,由外向內射入。
第四站,10日下午5點左右,李昌鈺一行到呂秀蓮住處,檢視呂秀蓮位於右膝蓋的傷口。李昌鈺證實,呂秀蓮的傷口是新槍傷,子彈是透過吉普車的擋風玻璃打中右膝,不過資料還要進行彙整比對。
11日上午7點,李昌鈺在離臺前再次召開記者會,公佈相關鑑識結果,隨即搭乘10點的飛機返回美國,所有結果將在最終調查報告中提出。
雖然島內各界對李昌鈺充滿期待,但對於能否破案的看法並不一致。輿論認爲,“槍擊案”已經過去20多天,好多物證不復存在,要想破案很難。《中時電子報》的線上民調顯示,48%的受訪者認爲“有幫助但不抱太大期望”,另有近20%認爲“恐怕會懸案到底”。4月10日出版的《聯合報》也發表社論認爲,槍擊案疑雲重重,李昌鈺的鑑識並不能取代真相委員會的功能。事實上,“身心壓力極大、心情非常沉重”的李昌鈺在赴臺灣之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此次赴臺是單純檢查物證,並不負責槍擊案的調查;由於證物很少,證據不足,尤其是彈頭及彈殼在鑑定前已遭污染和移動,因而臺灣的這宗槍擊案比肯尼迪遇刺案還難查,很有可能成爲一樁歷史懸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