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忘不了那些天真的眼神”,67歲的桂希恩望着一張張兒童艾滋病感染者的照片說。
曾經有一個上小學5年級的女孩子,十分可愛,但不幸感染了艾滋病。本來她要來武漢找桂希恩治病,但到了約定時間卻沒有來,因爲她已離開人世。作爲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傳染科主任、國家艾滋病防治專家組成員,桂希恩診斷、救治了很多感染艾滋病的孩子。因爲“花朵凋謝在不該凋謝的時候”,他發出疾呼:“也許我們暫時還不能全面控制艾滋病流行,但至少應該首先保護孩子。”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走進了河南省上蔡縣文樓村,由此發現了很多艾滋病感染者。此後,這個村開始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關愛與救助。2月28日,桂希恩獲得了“貝利—馬丁獎”,以此表彰他“第一個發現中國艾滋病村,併爲防治艾滋病作出巨大的貢獻”。
1981年,桂希恩在美國學習,老師向他講授了當年發現的一種人類新型傳染病———艾滋病。當時,這種疾病被認爲是通過同性戀來傳播的。桂希恩很自信地對老師說:“在我有生之年,中國不會有這種傳染病,因爲中國的傳統道德與西方不同。”
1999年7月,一位老家在河南的進修醫生急切地找到他,稱自己家鄉“出現了一種怪病,發燒、拉肚子,怎麼也治不好。而且,一些人已經死於這種怪病”。
當時,聽說患病的大多是青壯年,桂希恩判斷可能是一種傳染病。幾天後,他走進了文樓村,看了幾個得“怪病”的人,他大吃一驚,因爲這些人的臨牀表現“非常像艾滋病”:發燒、口腔潰瘍、口腔真菌感染、帶狀皰疹……
“這些都是艾滋病的臨牀表現”,桂希恩難以置信。他抽了5個人的血樣帶回了武漢,結果發現兩個感染艾滋病。幾天後,他再次出現在文樓村,抽了20個村民的血樣,結果又發現了感染者。一個星期後,他抽血擴大到50人,從中發現了兒童感染者。
爲此,他給當地衛生部門寫信,認爲這種疾病已“遠遠超出了一個村子的範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建議將情況報告”。
1999年10月31日,他帶着自己的調查報告來到北京。在報告中,他表示,1958年,江西消滅血吸蟲病,毛主席寫下了“送瘟神”,而今“一個更兇惡的瘟神來到了我們面前”,“亟待採取有效政策”。報告直接送到了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手上,李嵐清立即作出批示。很快,中央艾滋病防治工作組來到這個村慰問,後來,這裏成爲全國第一個可以免費治療艾滋病的村子。
在文樓村,桂希恩對艾滋病感染者進行治療。通過調查,他得知,曾有一個年輕人報考海員,體檢時知道自己病了,回來後,別人都躲着他,他坐的板凳別人都扔了,一看見他,別人就跑。爲此,桂希恩和他握手照了照片,放大成14英寸掛在牆上。此後,這個年輕人經常對別人說:“人家老醫生都不怕,你們怕什麼?”
在這個村,有一個老婆婆,正值壯年的兒子死了,幾天以後,丈夫也死了。此前,他們看病花了很多錢,到丈夫死時,已經“沒錢買棺材了”。後來,兒媳又死了。最後,僅剩下了老婆婆和年幼的孫子。此時,老婆婆也發現感染了艾滋病。
桂希恩帶着幾個孤兒來到文具店,讓他們“想買什麼,就買什麼”。老婆婆的孫子看到復讀機,眼睛一下子就亮了,桂希恩見了,立刻就掏錢買了。“一個艾滋病損害的不僅僅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還危及家庭和孩子。”
桂希恩治療艾滋病“上門服務”,也受到一些人阻止,甚至,和他同去的學生被打。爲此,桂希恩說:“醫學沒有國界,難道還有省界嗎?”
2003年12月18日,國務院副總理吳儀來到文樓村。她親切慰問的艾滋病感染者,就是桂希恩幫助過的人。爲此,吳儀副總理剛走,這位村民就給桂希恩寫信說:“你在我病重期間,給了我很大幫助,我終身難忘”,信上還說:“國務院副總理吳儀來到了我家,我把您對文樓作出的貢獻,放幻燈片、怎樣防治艾滋病,給病人發錢發藥都講了。”
在這裏,桂希恩給700多人抽血帶回武漢檢測。一次,一位護士幫忙時,把手扎破了,這是極容易感染艾滋病的,經檢測,這位護士沒有問題。但從那以後,桂希恩都是自己來抽血。給病人檢查時,他們問桂希恩:“你怎麼不戴手套?”桂希恩說:“戴手套會給病人造成特殊的感覺。”
2001年5月9日,桂希恩將5位艾滋病感染者帶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可醫院牀位爆滿,桂希恩就把他們安置到醫院後面的老宿舍區,一棟將要拆除的小樓。此舉引起小樓住戶們的極度恐慌。整個上午,小樓外圍滿了職工家屬,有人還當場向桂希恩教授提交了措辭強硬的抗議信,要求“現在就把他們弄走”。迫不得已,桂希恩把5名艾滋病感染者接到自己家中,同吃同住,轟動一時。
對此,桂希恩說:“我用理論和實踐告訴大家,生活類的接觸不會傳染艾滋病。”在自己家裏,艾滋病感染者和桂希恩共用衛生間、桌椅,一起吃飯。桂希恩給他們進行體檢,還帶他們遊覽東湖,因爲,“艾滋病人需要生活的勇氣”。在他的影響下,後來,武漢市民爲艾滋病村捐款10多萬元。
1999年走進文樓村時,桂希恩還不太受當地幹部的歡迎,村民甚至要把他“藏起來”。5年來,隨着人們對艾滋病認識和觀念的轉變,桂希恩說:“確實沒想到,中國艾滋病防治會有這麼好的形勢”。
2月28日,在領取“貝利—馬丁獎”時,桂希恩作了“人類與傳染病的鬥爭永無止境”的發言。他說:“如果對別人的痛苦無動於衷,他就不配成爲一名醫務工作者。”“艾滋病是慢性傳染病,有漫長的潛伏期,無症狀感染者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將疾病傳播給他人,包括自己的親人和子女。”
桂希恩將5萬元獎金捐給了艾滋病防治工作。此前,他資助了數十名受艾滋病困擾的孩子。很多成年感染者都有賣血的經歷,桂希恩認爲“教訓深刻”。他說:“今後性傳播及注射吸毒將成爲我國艾滋病傳播的主要途徑”。他引用艾滋病病毒發現者的話說:“全世界艾滋病研究者正在盡力尋求治療艾滋病的藥物和預防疫苗。但如果不改變人們的行爲,我們的鬥爭終將失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