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車臣共和國位於俄羅斯聯邦西南部高加索山脈的北側,南面與格魯吉亞隔山爲鄰,北同俄羅斯的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接壤,面積近2萬平方公里。車臣佔據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它不僅連接着俄羅斯同南高加索三個共和國的石油管道和鐵路幹線,而且同周圍幾個穆斯林人口比例很大的共和國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車臣共和國有人口120多萬(1994年)。
主要民族:以穆斯林族爲主,信奉伊斯蘭教,還有俄羅斯族。
首府:格羅茲尼,人口40.1萬(1989年)。
1997年1月23日,車臣總統揚達爾比耶夫宣佈,爲紀念焦哈爾·杜達耶夫而將車臣首府格羅茲尼更名爲焦哈爾─加拉,1998年3月25日車臣議會批准這一決定,但外界媒體仍用格羅茲尼這一名稱。
工業:石油開採、石油加工、化學、機器製造、建築材料、食品、木材加工等。
農業:種植小麥、水稻、玉米、大麥、向日葵、甜菜、蔬菜。還有園藝業和葡萄種植業。
簡史:有關車臣人的最早記載是在7世紀初以前。車臣人素以英勇善戰著稱,民族意識極強。在十九世紀上半葉,沙俄經過40多年的高加索戰爭,才於1859年把車臣併入沙俄帝國版圖。在蘇維埃政權時代,車臣自治區於1922年11月30日成立,屬俄羅斯聯邦。1934年1月15日車臣與其西鄰的印古什自治區合併成立車臣-印古什自治區,1936年12月5日改爲加入俄羅斯聯邦的自治共和國。1944年,蘇聯政府以車臣人同德國侵略者合作爲由,把車臣人強行遷出家園,直到1957年車臣才恢復民族自治。政治:1990年,代表車臣民族的杜達耶夫將軍當選爲蘇聯全國代表大會執委會主席。1991年“8·19”事件後,杜達耶夫於同年9月6日推翻了當地的蘇維埃政權,一個月後當選爲車臣總統。1991年11月,車臣宣佈成立獨立的共和國,杜達耶夫任總統。1992年1月20日,俄議會通過決議,同意車臣自治共和國升格爲車臣共和國。杜達耶夫執政後,一直採取與俄羅斯政府對抗的行爲。
從1994年12月開始,俄羅斯聯邦當局對車臣採取軍事行動,至1995年4月經歷了4個多月的殘酷戰爭。1995年4月5日,俄軍奪取了杜達耶夫支持者佔據的最後兩個重要基地古傑爾梅斯市和沙利市,這意味着車臣境內已不存在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的“策源地”。戰鬥從城市轉向農村、森林和山區。
俄在清剿車臣非法武裝的同時,還進行在車臣建立符合俄憲法的權力機關的工作。1994年底成立的民族復興政府於1995年1月5日進入車臣開始工作,由車臣的印古什人哈吉耶夫擔任政府總理。1月9日,俄軍佔領車臣“總統府”。3月23日,葉利欽再次簽署命令,在車臣成立共和國民族和睦委員會,促進在車臣建立符合憲法的權力機關。
從車臣問題一出現,聯邦中央機構內就對使用武力還是通過談判解決這一危機存在分歧。車臣危機給俄政治、經濟、社會帶來了長期影響,戰爭使車臣經濟瀕臨崩潰。據專家估計,恢復其經濟至少需要15億美元。俄聯邦政府成立了以第一副總理索斯科韋茨爲首的恢復車臣經濟和社會活動國家專門委員會,截至1995年4月11日,已向車臣提供了2萬億盧布的援助。
1995年12月8日,俄羅斯總理切爾諾梅爾金、車臣共和國總理扎夫加耶夫和俄羅斯總統駐車臣全權代表洛博夫簽署了車臣在俄聯邦內特殊地位的協定。協定規定,車臣共和國有權參加國際交往和對外經濟聯繫,並可以制定自己的憲法和法律。在1995年12月14日至17日舉行的選舉中,車臣共和國總理扎夫加耶夫當選爲共和國元首。
經過1994年12月─1996年8月近兩年的獨立戰爭後,車臣享有事實上的獨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