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作爲能源消費大國登上世界舞臺,導致國際石油競爭格局發生巨大變化。對此最爲敏感、反應最爲激烈的不是歐洲,也不是美國,而是同在亞洲的經濟大國日本。
競爭在所難免
在日本和中國這兩個能源消費大國之間,由於歷史的和地緣政治學等原因,正在形成競爭大於合作的嚴峻形勢。
中國的發展和崛起,無論是在歷史因緣上,還是現實政治中,都不是日本樂於看到的現實。儘管小泉首相一再聲稱,中國的發展對於日本來說不是威脅而是機遇,但實際上,日本國內有相當一部分政治家把正在發展的中國視爲威脅和日本主宰亞洲的最主要障礙。“聯美抑華”已成爲日本在21世紀外交基本戰略的支柱之一。在石油等資源開發和進口方面設置障礙,能夠收到延緩中國經濟發展,抑制中國力量增強的效果(對中俄兩國達成協議的安大輸油管線的破壞就暴露了日本的居心)——對於日本來說,石油是一種可以使其致命的武器;對於今後的中國來說,它也是一條“阿喀琉斯之踵”(Achilles' heel,唯一的致命弱點。希臘神話中,英雄阿喀琉斯嬰孩時,其母握其腳踵倒提,以冥河之水浸沒阿喀琉斯除腳踵外的身體其他部位。被浸之處,刀槍不入,唯其腳踵仍如凡人一般血肉--本報注)。很難想象日本在對華外交戰略上會把這一有力武器棄之不用。
其次,日本對中日關係的定位決定了這種競爭態勢。2002年底,在小泉首相直接領導與參與下,一個名叫“對外關係特別小組”的智囊團提出了“日本21世紀外交的基本戰略”,其中把中國的興起與美國的“超級大國化”和歐盟的“單一國家化”相提並論爲現代史上的劃時代事件,把中日關係定性爲“既協調共存又競爭摩擦”,並且明確指出,經濟就是發生競爭和摩擦事態的領域之一。種種事實表明,日本並不隱諱與中國在國家利益上的分歧與矛盾,甚至有意無意地突出競爭與摩擦的側面。因此,我們需要作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在積極推進中日經貿合作的同時,還必須隨時應對在經濟等領域與日本發生競爭和摩擦的局面。
第三,或許這是最重要的因素,日本和中國都是能源消費大國,並且極度缺乏石油能源,因而都高度依賴着石油進口。日本早就關心中國的能源形勢,並預測中國終將變成石油純進口國。如今,中國作爲石油進口大國出現,使日本本能地感到它的石油供應受到威脅,至少是貨源被擠佔了。日本擔心,這將導致油價升高,國際能源市場發生波動,從而使自己在經濟上遭受損失。
由於中國和日本在石油等能源問題上,不存在互補性關係:現實是兩國都需要千方百計地確保這種“工業的血液”。在這方面,雙方的國家利益不是一致的,而是相互對立的。爲了本國的利益,日本只能把中國置於競爭而不是合作,對手而不是夥伴的地位上。日本在全世界範圍內與中國爭搶石油資源的局面是必然要出現的。
第四,在日本國內,長期來一直存在着對中國的不同認識,許多人認爲,中國會持續目前這種良好的發展勢頭,但是也不少人持所謂的“中國崩潰論”,擔心甚至希望中國有朝一日發生動亂,中斷現有的經濟高速發展形勢。即使從經濟安全保障的角度考慮,日本也寧肯與歐美國家的石油資本爲伍,而不願意選擇中國做它的合作伙伴——在市場這個決鬥場上,顯然,非夥伴關係基本上就意味着競爭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