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一名學生家長打進熱線,說老子的生卒年月不可考,如按時間順序將他與孔子排序,恐怕誰都難下定論。那麼,剛剛結束的中考語文試卷上第22題的“標準答案”,爲什麼就把老子排在孔子前面了呢?
這位家長說,今年中考語文試卷中,有一篇名爲《貝多芬之魂屬於人類》的閱讀文,要求考生:“將孔子、莎士比亞、曹雪芹、老子依次填入第九段的橫線上,最恰當的順序是_、_、_、_。這樣填寫的理由是_。”考試過後,學校下發的“標準答案”描述:最恰當的順序是老子、孔子、曹雪芹、莎士比亞;填寫理由是按照人物生活時間先後和先中後外排序。爲了將這個問題搞清楚,該家長在先後查閱《辭海》、《中華辭海》、《新華詞典》等工具書後得知,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而老子則“生卒年月不可考,約與孔子同時”。他由此對這一“標準答案”提出質疑:既然只知道老子生活的大致年代,那麼如果“按照人物生活時間先後”的順序排序的話,怎麼就把他放在孔子前面了呢?
針對這一問題,記者採訪了南開大學文學院的先秦史專家、博士何平教授。何平表示,老子和孔子的出生先後問題,從古至今爭論已久,衆多著作中對此都有涉及,目前學術界中沒有統一定論。但從《莊子》、《史記》等文獻來看,孔子曾向老子問禮,說明老子應長於孔子,思想比孔子成熟早。比如《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便有這樣的描述:“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與人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文中老子語氣嚴厲,似乎是在教育後輩學生。胡適在經過大量考證後也曾推測:“老子比孔子至多不過大二十歲。老子當生於周靈王初年,當西曆前570年。”這種說法爲大多數人所接受,也是現在學術界的一般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