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七”盧溝橋事變,是日本侵略者自從發動“九一八”事變以來,侵略中國的又一關鍵步驟。
古老的盧溝橋座落在豐臺北面永定河上,平保公路由此通過。橋北數百米有一座鐵路橋,連結平漢鐵路。宛平城建築在永定河東岸盧溝橋頭。明朝末年爲拱衛北京,乃於畿輔咽喉盧溝建此屯兵城,名日“拱極”。北洋政府倒臺後,宛平縣署遷入城內,改名宛平城。29軍爲扼守這個軍事要地,以37師110旅219團第三營駐守,這是一個加強營,有1400多官兵,營長金振中。團長吉星文事變前在南京受訓未歸,團部設在橋西的長辛店,由團副蘇桂清主持。旅長何基灃,師長馮治安均爲堅決抗日的愛國將領。
日軍爲了奪取宛平城已經作了長期準備。駐豐臺日軍不斷在豐臺至盧溝橋地區演習,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準備。至5、6月間,日軍每隔三五天即演習一次,不分晝夜,荷槍實彈。日軍第一聯隊所寫《盧溝橋附近戰鬥詳報》供認:“我們行動必須經常保持如疾風迅雷之神速”。“對於薄暮、黎明及夜間之訓練務求精進,每一官兵都要作到熟記駐屯地附近地形,並熟練夜間行動;同時對於支那軍首腦的住宅和兵營、城門等處,也都策定奇襲計劃”,“對各目標一一勘查”。從6月起,駐豐臺日軍三個中隊在宛平城北,平漢鐵路北側至永定河堤一帶,日夜不停地演習攻城戰術,時時槍炮齊鳴,踐踏良田。還要求測量、圈佔大井村民田,企圖修建機場、兵營,切斷宛平與北平的交通。
7月6日,駐豐臺日軍要求穿過宛平城去長辛店演習,遭中國守軍拒絕。7月7日又荷槍實彈到盧溝橋地區演習,氣氛緊張,異於往常。旅長何基灃急電師長馮治安從保定返平,商議了應變措施。
當晚10時許,日軍演習完畢,在城北整隊似乎要回營。此時城東方突然鳴槍數響,日軍立刻對宛平城取包圍攻擊之勢,日軍無端向宛平守軍提出,日軍丟失一名士兵,聽到城內槍響,疑在城內,要求入城搜查。營長金振中拒絕了日方無理要求,並指揮所部嚴密戒備,當即報告了上級。日軍鳴槍示威,兩軍對峙。夜12時許,日本使館武官鬆井兩次打電話給29軍副軍長兼北平市長秦德純,堅持要求日軍入城搜查,秦德純拒絕之。稍後,鬆井電話稱,丟失士兵已經歸隊,但爲查明原因,日軍一定要入城,如不允許,將以武裝保護進城。此時日軍已向宛平城外大量增援,作好總攻準備,戰火一觸即發。爲防止事態擴大,秦德純與鬆井商定雙方派代表連夜赴宛平城調查。
冀察當局派河北省第四區行政專員兼宛平縣長王冷齋,冀察政委會外交委員會專員林耕字,冀察綏靖公署交通處副處長周永業爲代表;日方以冀察綏署顧問櫻井,輔佐官寺平,祕書齋藤爲代表。8日4時許雙方代表到宛平城縣署大廳談判。日方提出懲兇,向日方道歉,中國軍撤退,日軍入城等無理要求,王冷齋嚴辭拒絕。談判剛剛開始,東門外便槍聲大作,日軍攻城。爲保證代表安全,金振中提議將談判地點改在縣署附近的民房。當代表們剛離開大廳,首發炮彈便命中大廳,頓時雙方激戰至7時50分不止。金振中把櫻井等帶上城牆,讓他們向日軍喊話停止攻城,但無效,談判無法進行。師長馮治安通過何基灃下達命令:“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三營官兵不畏犧牲,英勇還擊,多次打退日軍進攻。城外鐵路橋,城北龍王廟被日軍搶佔,對宛平城造成威脅。日軍見守軍頑強抵抗,同意停火談判,但因日方蠻橫無理,談判破裂,11時敵人再度攻城,宛平談判結束。
8日午後,29軍組織有力反攻:從長辛店以北,八寶山以南夾擊宛平城外日軍,重創敵人。入夜組織大刀隊,奇襲鐵路橋及龍王廟之敵。在夜幕掩護下,中國健兒悄悄摸進敵陣,只見寒光閃閃,日寇身首分家,驚恐萬狀的敵人倉皇逃命,29軍奪回了鐵路橋與龍王廟。
日寇製造第二個柳條溝事件的計劃失敗了,又玩弄假談判真大戰的把戲。一面在北平與冀察當局談判,聲言就地和平解決爭端,一面又迅速調集大軍,部署平津間的全面大戰。9日至11日雙方曾三次達成停戰協議,日方三次違約。11日,鬆井與秦德純達成三項停戰協定,冀察當局作了重大妥協,但事態卻繼續惡化。日軍用大炮、戰車反覆衝擊,鐵路橋、龍王廟幾得幾失。219團傷亡很大,營長金振中,團長吉星文均先後負傷,但仍然堅守陣地。同時北平城內也緊急動員起來,準備迎擊敵人的進攻。
日軍的野蠻行徑,激起中國人民的憤怒。7月8日中共中央發表《爲日寇進攻盧溝橋通電》,緊急呼籲:“平津危急!華北危急!”號召“全國上下應該立刻放棄任何與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與估計”,而要“武裝保衛平津,武裝保衛華北”,“國共兩黨親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進攻”。15日中共中央代表周恩來等應國民政府之邀上廬山參加暑期談話會,向蔣介石面交了《中共中央爲公佈國共合作宣言》。當天,中共中央向全國各地黨組織發出《關於組織抗日統一戰線擴大救亡運動給各地黨部的指示》,要求全黨爲實現7月8日宣言而不懈努力,共產黨員應當成爲團結抗戰的模範,表達了中國共產黨爲抗戰到底而與全國一切愛國力量生死與共的決心。
盧溝橋抗戰給全國人民以極大鼓舞。北平羣衆立即行動起來,中共地下黨組織廣泛發動、組織各界抗敵後援會,迅速形成支援29軍抗戰的熱潮,長辛店、宛平地區的工人、農民,冒着敵人的炮火硝煙,爲部隊送飯、送彈藥、救護傷員、修工事,農民把新摘下來的西瓜送到陣地上勞軍。全國各地的聲援電,慰問品,慰問信紛紛送到北平。薩空了從上海致電慰問,並匯來慰問款。來自廣州、上海、天津、北平等地慰問代表團,帶着豐富多采的慰問品到戰地慰問抗敵官兵。各報社記者雲集盧溝橋,以熾熱的愛國之心進行火線採訪,冒着敵人呼嘯的槍彈,在前沿攝影,記錄下日軍的殘暴與29軍官兵的英雄事蹟。通過報章,把日寇侵略的真相與中國軍民的鬥爭精神,迅速傳遍全國及世界。何基灃旅長熱情地接待了各地的代表,並以全國父老的殷切希望教育官兵。盧溝橋抗戰牽動着每個炎黃子孫的心。
國民政府對事變作出了積極反應。8日至10日,蔣介石速電29軍軍長宋哲元,令固守宛平城,全體動員,以備事態擴大;速到保定指揮,限期完成國防線工事。同時派兵增援石家莊、保定。9日,外交部向日本政府提出嚴重抗議,又派員與日本駐華使館進行多次交涉,要求日軍停止違法背信行動,不要擴大事態。
原定由國民政府召開的暑期談話會如期舉行。全國各黨派、各界知名人士158人蔘加了15日至20日的第一期談話會。席間,張志讓、王雲五、王亞明、江問漁、杜重遠、朱經農、吳貽芳、蔣夢麟、曾琦、張君勱等20多人自由發言,共同表示,在民族危難之際,民族生存之重要高於一切,全國應服從政府一致抗日;但要求政府對抗戰要切實準備,公佈憲法,實行憲政,給人民以言論自由,廢除特種刑法,迅速改變新聞檢查制度等等。這種爲救亡圖存而呈現的政治協商氣氛,令人鼓舞。
17日蔣介石在談話會的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對盧溝橋事件發表講話,申明瞭中國政府的嚴正立場,表示決不允許把北平變成第二個瀋陽。如果爭端不能和平解決,便“只有犧牲與抵抗”。戰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抗戰守土之責任”。“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蔣介石的講話受到全國人民的歡迎。
日軍以和談掩護增兵,盧溝橋地區一直處於戰爭狀態。宋哲元等29軍部分上層將領對和平解決事變仍抱幻想。11日宋哲元到天津,與新任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及其代表作了多次會晤與談判,達成妥協協定。19日宋哲元回北平,誤認爲從此可以息事寧人,命令拆除城內防禦工事,打開城門,按協定要求37師他調。北平軍民對此很不理解,議論紛紛。
日本內閣於7月11日召開緊急會議,通過了陸軍佔領華北、平津地區及改革經濟、財政的通盤計劃。下午,近衛匆忙覲見天皇,請求批准。近衛剛把這份批件帶回,日本各報紙便迫不及待地刊登號外,以驚人的標題報道:“日本決定出兵華北!”“四個師團將立即開拔”。日本陸軍激起了戰爭狂熱,海軍也劍拔弩張,軍閥、財閥緊密攜手,全力傾注於對華戰爭。16日,入關日軍已達5個師團10萬人以上,飛機百架。17日陸軍參謀本部制定了《關於華北用兵時的對華戰爭指導綱要》,規定戰爭初期“以懲罰並擊潰29軍”,完全佔領華北爲目的。再與中央軍作戰,“通過全面戰爭求得對華問題的徹底解決”。要求日軍速戰速決,“防止蔣政權西遁,迫其投降”。擴大戰爭的方法,則由日本“天津駐軍在當地遞交最後通牒,開始作戰行動”。
19日23時,29軍代表與日本華北駐屯軍參謀長簽訂了停戰協定六條“誓文”。20日,日軍撕毀協定,炮擊宛平城、盧溝橋,進犯大紅門,北平市人心恐慌。132師趕到南苑及北平城內增防,人心稍定。25日,日軍突然襲擊廊坊,飛機狂炸,38師守軍被迫撤退。26日香月清司向宋哲元下最後通牒,要求駐守盧溝橋及北平各地的29軍必須於28日完全撤退,否則日軍將自由行動。實際上日軍已切斷了平津交通,從廊坊進攻團河、黃村、通縣、南苑,又挑起廣安門事件。天上飛機,地面坦克,掩護狂暴的日兵衝殺。日寇按預定計劃發動了全面戰爭。
宋哲元接到通牒立即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抵抗。28日反攻豐臺,組織南苑保衛戰,反擊日軍對廣安門的進攻,痛殲五里店日軍,均取得了勝利。通縣僞軍張硯田、張慶餘部舉義反正,消滅了通縣日僞軍。但已作好大戰準備的日軍,依仗優勢裝備,象野獸般地猛撲豐臺、南苑。豐臺失陷,南苑危殆。29軍把軍部移到城內,佟麟閣、趙登禹二將軍指揮南苑保衛戰。1000多名暑期軍訓團的男女學生,與29軍並肩戰鬥。經過頑強抵抗,給敵人以重大殺傷。但在日軍大炮、飛機的轟擊下傷亡極大,只得且戰且退。佟、趙二將軍身負重傷,仍指揮作戰,先後壯烈殉國,成爲中日開戰以來最先犧牲的兩位國民黨高級將領,受到中國人民世世代代的尊敬與懷念。
29日宋哲元按蔣介石的命令指揮所部撤往保定,留下張自忠帶少數人在北平維持冀察政權。29軍駐天津部隊在重創日軍後也南撤。27日中國政府外交部發言人發表聲明:“兩旬以來我方已盡和平最大之努力,嗣後一切事態之責任,自應完全由日方負之”。
日軍鐵蹄踏進北平城後立即扶植傀儡,把張自忠等拋到一邊。此時張已完全看清了日寇的猙獰面目,迅速設計逃脫,奔赴抗戰殺敵的戰場。
平津陷落了,但是中國人民從此在國共合作的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的旗幟下,進行了8年浴血奮戰,終於取得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盧溝橋事變已經過去50年了,中日戰爭也早在42年前結束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今天,我們紀念“七七”這個令人難以忘卻的日子,就是要使人們記住歷史的教訓,正確認識和對待歷史,使新的戰禍永不發生,代之以世代友好。但是,不能不指出的是,在日本,總有那麼一小部分人,至今還在念念不忘那場“大東亞聖戰”。他們對中日友好關係的不斷髮展耿耿於懷。一有機會,這些人就要做壞事,破壞來之不易的中日友好關係。有的人甚至還明目張膽地篡改歷史,公然爲侵略辯護。這是絕對不能允許的。我們堅信,廣大日本人民是要和中國人民友好的。兩國間那段不幸的歷史已成爲過去。向前看,世代友好下去,這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