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水扁上臺後,爲了搞“臺獨”,千方百計構建自身的軍事戰略、戰術理念。他上臺不久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決戰境外”的軍事構想。同年12月,陳水扁又通過“行政院”提出了所謂的“癱瘓戰”新戰術,其實質內涵是,當臺軍方認爲北京有可能對臺採取軍事行動時,臺軍就先下手,對大陸沿海和縱深內的重要軍事目標實施打擊,妄圖使北京喪失對臺動武的能力。
何謂臺灣的軍事戰略?1968年底,臺灣三軍大學成立後,臺軍內纔開始正式對現代戰爭理論進行系統的研究。現已初步形成了以所謂“國防安全爲核心”的戰略理論體系。
臺灣官方和軍方認爲,由於臺灣的地理位置是四面環海的孤島型,在軍事戰略方面,決定了重點是發展海空軍兵力和抗登陸、反封鎖的軍事發展戰略。核心內容是所謂“有效嚇阻、防衛固守”、“戰略守勢、戰術攻勢”和突出“反封鎖作戰”、“地面防衛”。主要內容和特點是:
意圖決戰大陸彼岸
一、調整、修改、充實軍事戰略思想理念,提出了“決戰境外”戰略和“癱瘓戰”、“先發制人”、打“超限戰”新戰術。近日,還首度提出了“和戰雙重戰略”。
陳水扁上臺後,爲了搞“臺獨”,千方百計構建自身的軍事戰略、戰術理念。2000年6月,他上臺不久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決戰境外”的軍事構想。“決戰境外”的實質是,一旦兩岸發生戰爭,妄圖把戰場推放在臺島之外的大陸彼岸。同年12月,陳水扁又通過“行政院”提出了所謂的“癱瘓戰”新戰術,其實質內涵是,當臺軍方認爲北京有可能對臺採取軍事行動時,臺軍就先下手,對大陸沿海和縱深內的重要軍事目標實施打擊,妄圖使北京喪失對臺動武的能力。
目前,臺軍正在加快戰爭準備,如在陳水扁精心安排下、在美軍派員直接指導下的“漢光20號演習”,時間從今年4月到11月,其中實彈演習長達半年之久,爲歷年罕見。在此次演習中,臺軍首度以北京發動“斬首行動”,突擊臺北重地——“博愛特區”爲作戰模式,對臺軍如何持續作戰進行操演。臺軍今年的42次演習中,近80%集中在下半年進行,而且大大增多了在外島金門、馬祖、澎湖等地的演習次數,旨在急於擴展“迴旋空間”的“戰略意圖”。
李傑提出“守中帶攻”
最近,臺軍方又進一步分析了北京對臺可能動武的時機和方式,臺灣加緊了擴軍備戰,如準備花6108億元新臺幣從美國購買潛艇、導彈、反潛機等,從而使臺海局勢陷入新一輪緊張狀態。爲因應兩岸局勢需要,新任“國防部長”李傑還首度提出了“接觸”和“嚇阻”並用的“和戰雙重戰略”。
二、在戰略指導上,堅持“有效嚇阻、防衛固守”戰略。但“守中帶攻寓意”,戰略守勢,戰術上卻可以“主動出擊”。
2003年初,臺官方和軍方出籠了“軍事事務革新”備忘錄。根據“備忘錄”對臺軍戰略指導思想和原則做出了重大調整。臺軍將原來的“制空、制海、地面防衛”戰略,調整爲“信息先導、遏制超限,聯合制空、制海、地面防衛”。臺官方和軍方認爲,“攻勢是最佳的防禦,臺灣‘沒有理由挑起戰爭’,但如果‘敵人’挑起戰爭,我方在防禦作戰之際,必須具備攻擊能力,纔能有效達成防禦目標,甚至因爲這種能力而建立‘威懾戰略’,從而避免戰禍”,以圖達到所謂“保衛國土”之目的。
爲此,臺官方和軍方在未來臺海作戰中主張採取攻勢作爲“阻敵彼岸、滯敵攻勢”。妄圖在開戰初期,以必要海空兵力,結合外島炮擊與“敵後特種作戰部隊”,執行反擊作戰,攻擊“敵軍”指揮機制、導彈基地、機場、港口,以破壞“敵軍”攻擊節奏。由此不難看出,臺軍在戰略指導上,着力點放在“攻擊防禦”、“守中有攻”、“主動攻擊”上,充分顯示了臺灣軍方防禦戰略中的攻擊性因素在不斷增加。
軍方換班扁主導軍權
三、在作戰指揮上,建立“聯合作戰指揮機制”。陳水扁斗膽換軍頭,企求以此提高臺軍戰力。臺軍高層認爲,“未來臺澎防衛作戰必然是三軍聯合作戰的形態”,“爲提升三軍聯合作戰能力,達成有效嚇阻,防衛固守的作戰任務”,“使軍中兵力循‘打、裝、編、訓’思維,依‘減少人力、增加火力、機動力’的方式提升戰力,並精進指揮系統,加速三軍戰力整合”。爲此,必須建立“聯合作戰指揮機制”。臺軍的“聯合作戰指揮機制”指揮層級區分爲“戰略決策”與“戰略執行”兩類,臺軍軍種(司令部)脫離作戰指揮鏈,簡併三軍各型聯合作戰操練,刪除無效操演,並改成逼近實戰的“國軍聯合作戰訓練綜合演練”。
去年3月,臺“國防部”已經開始引進文官,部分高層文官自屬“戰略決策”層級,“戰略執行”層級是指作戰事宜,由聯戰參謀主導執行。據報道,最近,臺“行政院”公佈了臺軍高層最大規模人事變動名單,包括“國防部長”在內的7名“上將”和18名“中將”。新上任的臺“國防部長”李傑,在“制海優先、洋務至上”的人事佈局決策下,簽定了臺軍百餘將領大調動。臺軍的金門、馬祖、澎湖司令大換班。臺軍的這次人事調整不僅涉及到的人頭多,而且部門廣,包括“國防部”、“參謀總部”、“陸海空三軍總部”、“聯勤總司令部”等各個部門,幾乎是全換班。臺軍大規模人事調整,顯示陳水扁的親信已完全掌控重要軍事職權,陳水扁已完全主導軍權。臺軍就是通過這些做法,實施落實“聯合作戰指揮機制”,妄圖提高作戰能力的。
四、在組織變革和兵力部署上,對臺灣陸海空三軍組織變革進行了詳盡的律定,旨在減員精兵,理順關係。
去年初,臺灣官方出籠的《軍事事務革新》備忘錄,對臺灣陸海空軍的組織變革作了詳細的律定。一是陸軍組織變革,設立導彈“司令部”,統籌“遠距離導彈、精準導彈及防空導彈戰力”;導彈“司令部”提升爲“中將”編階,金馬外島作戰部隊實編,以保證戰力;優先選購武裝直升機,以應付突發戰事。陸軍兵力目標由現在的19萬餘人,精簡到16萬人。二是海軍組織變革,增設“海上行動支隊”,提升遠航戰力,擴展戰略縱深;同時精簡現有艦隊編組,精簡地面防衛兵力,海軍艦隊精簡到4或5個,建構航載與岸置反潛指揮體系等。三是空軍組織變革,空軍編成“獨立作戰隊”,取消飛行大隊和飛行中隊,臺空軍還大幅調整了部隊編制,進行超視距導彈試射演練,強化對地攻擊能力等。
五、在作戰時機與方式上,建立“危機處理機制”,在必要的時候“對大陸實施‘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對大陸發動“第一擊”。
提高“全民”防衛能力
臺軍已建立“危機處理機制”。去年2月15日,臺軍“2003年度施政計劃”提出了建立“危機處理機制”的必要性和原則、方法。“危機處理機制”的出籠在於表明臺軍對北京實施“先發進攻”的準備及實力,在“必要時候”對北京實施“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臺軍“先制攻擊”大陸的經濟型目標主要是香港、上海、廈門等地重要經濟設施;軍事目標主要是廣州、汕頭、福州、南京、湛江等地海空軍基地及廣東、福建、浙江、江西等地的導彈基地與指揮、通訊系統;遠期戰略攻擊目標是北京、天津及大陸內地深處重要的經濟和軍事設施。近期美臺軍事合作關係加強,動作頻頻:美軍官悄然抵臺,暗中研究臺灣可用的軍事基地,爲美軍“很可能後年開始進駐臺灣”做準備;美軍將官准備“訪問”臺灣;臺軍官被邀參加美軍的航母軍演等。種種事實表明,美臺軍事合作關係已經逼近了中國大陸無法忍受的紅線。
六、在全民“國防”動員準備上,“精簡常備、廣儲後備”,增加預算,加強科技裝備建設,企求提高全民防衛能力。
在這方面,臺官方和軍方採取的做法:一是“強化全民‘國防’理念的認知與實踐”。目前,臺灣已經建立了21個後備旅、32個後備總隊和基幹輔助軍事勤務隊的組織。力求達到“軍戰合一、軍政合一、兵民一體的全民國防目標”。二是大幅減員,節省人員經費開支,第一階段將現有38萬人的兵力減爲34萬,8年後將兵員減到30萬人。每年支出的人員維持費保持在“國防”預算的60%。三是對臺軍科技裝備發展進一步做出了新的指導規劃,增加投入,力求擁有更加先進的軍備,爭取10年後使臺軍“達到現代化軍隊必須部署的先進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