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港內的俄軍軍艦被各種民用設施包圍著。 |
21年前的8月31日,韓國的一架大型波音747客機闖入蘇軍防空識別區,兩架SU—15戰斗機昇空攔截,5分鍾後,戰機用導彈將這架韓國客機擊落,機上269人全部遇難。事後,蘇聯給出的說法是:韓客機故意偏離航線,其目的是對蘇軍在堪察加半島的軍港進行空中偵察,偵察的重點是軍港中的戰略核潛艇。就這樣,蘇軍用200多人的生命保住了軍事機密。但現在,很多曾經戒備森嚴的軍港成了俄羅斯的旅游勝地,只要花很少的錢,就能在大型導彈驅逐艦前拍照留念,導游還可以給你講解該艦的型號和武器配備。本報記者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采訪時發現,俄海軍艦艇周圍到處是民用設施,有的軍艦就停在岸邊,似乎一邁腿就能上去。
軍港周圍曾密布克格勃特工
蘇聯解體以前,其境內的軍民兩用港很少,大多是全封閉的專用軍港。蘇聯海軍四大艦隊的司令部所在地———謝韋羅莫爾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波羅的斯克和塞瓦斯托波爾是重點防護對象,港內有海軍執勤,港外有克格勃特工設立的檢查站,便衣特工在城中巡視,不但外國人不能進城,就連沒有通行證的蘇聯公民也不能隨便出入。蘇聯解體後,在經濟大潮的衝擊下,目前仍拒絕對外開放的俄羅斯軍港已寥寥可數,它們主要是核潛艇的母港———加德日耶沃港和紮奧捷爾斯克港。此外,還有波羅的斯克海軍司令部所在地波羅的斯克、北方艦隊司令部所在地謝韋羅莫爾斯克等。為防止無關人員進入,俄羅斯邊防軍在這些城市周圍設立了邊防檢查站,以保證『絕對安全』。
為了錢大搞『軍港游』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為搞活當地經濟,促進對外交流,在地方政府的強烈要求下,俄羅斯政府放寬了對軍港城市的管制。
1992年1月,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市正式對外開放。為此,太平洋艦隊只好將一些大型軍艦轉移到其他軍港。目前,該市已成為集軍港、商港、漁港為一身的港口城市。每年來該市參觀的游客達幾十萬人。在33號碼頭,游人只要花上幾十個盧布,就可以乘坐快艇到金角灣,不僅能看到太平洋艦隊司令部大樓,還能看到停泊在碼頭上的大型反潛艦。
在對外開放方面,塞瓦斯托波爾市走得最快。蘇聯解體後,該市的軍港成了俄羅斯黑海艦隊和烏克蘭海軍共同使用的軍港。如果你來到軍港碼頭,烏克蘭老大媽會熱情邀請你乘船參觀軍艦。
這時,只要你掏出幾十塊錢,在軍港裡看『莫斯科』號巡洋艦,還是看『利曼』號偵察船就由你選擇了。為招徠顧客,烏克蘭老大媽還會免費當導游,幫你分辨軍艦的類型。在小船上,即使你端著照相機拍照,站在軍艦上的俄羅斯水兵也會無動於衷。
就是在仍未正式對外開放的波羅的斯克軍港,水兵們也越來越多地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商業氣息。1994年,為解決艦隊資金問題,波羅的海艦隊司令簽署命令,允許地方企業使用軍港的一些碼頭和設施。如今,不但外國商船可以和軍艦並肩在軍港停泊,瑞典和百慕大群島的公司還在軍港裡建立了石油轉運站。
對於開放軍港的問題,俄羅斯有兩種意見,其中贊成者認為,現代社會已進入『無密可保』的階段。因為美國的偵察衛星可以看清俄軍艦上的螺栓,英國《簡氏防務周刊》每年出版的《簡氏戰船年鑒》詳細記錄了俄軍艦的各種參數,因此,開放並不會對俄軍產生太大影響。但反對者認為,開放軍港至少有三大危害:一是使各國更加准確地了解了俄軍艦動向。目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情報部門在利用衛星竊密的同時更加注重派特工到現場采集情報進行驗證。比如為保密,俄軍艦有可能在兩次出海時涂不同的舷號,只有現場偵察,纔能准確掌握軍艦的裝備、進出港規律。二是能實地刺探俄軍港設施、水深及軍艦排列方式等情報。三是可輕而易舉地在軍港中安裝無線電信號截聽裝置。對於這些危害,俄羅斯政府的重視程度也在逐漸加強。
今年7月,俄總理弗拉德科夫簽署了第276號政府決議,禁止外國人進入波羅的斯克海軍基地。俄國家杜馬安全委員會副主席古德科夫認為:『外國情報部門正利用諜報和技術手段對我們進行偵察,其中包括使用貨輪到軍港運載商業物資。現在我們終於開始整頓秩序了,政府關於波羅的斯克的決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