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橫跋扈三十載 他和老薩共命運
對於伊扎特·易卜拉欣·杜裏來說,被美軍逮住或許也算是個張揚的結尾。畢竟,他跟隨薩達姆35年,而且縱橫伊拉克南北都不曾吃過敗仗。如今,過去的主子已經不在,昔日狂放的將軍也已六十有二,功過是非、閒適困頓或許已經都不再重要。
故地·故人和老薩同鄉共命運
提克里特是前總統薩達姆的家鄉,也是易卜拉欣的故里。兩人的出生地都距離一個名叫杜爾的村莊不遠,身世相仿。
倘使5日的被捕消息屬實,那麼易卜拉欣更添了一個與薩達姆相似的經歷。
與薩達姆和其他從提克里特走出的原政權政要人物一樣,易卜拉欣沒有接受過正式教育。他的父親原是一個賣冰人。雖說後來他走上戎馬之路,但終究沒有接受過一天的軍事教育。
同鄉人,共命運。是發達了的薩達姆給了易卜拉欣一副軍銜,給了他伊拉克革命指揮委員會副主席、武裝部隊副司令的軍爵,還將其擡舉至中將銜。
忠誠·謙遜對老薩忠心不二
於是,易卜拉欣不得不感激薩達姆。他的忠誠,爲伊拉克人所知。
“易卜拉欣的得寵,源自他的效忠。作爲一名領導人他毫無才能,但薩達姆卻提拔他直到第二號人物,”海法吉說,“但終究臣不壓主。”
在伊拉克,薩達姆仇家滿地都是,但敬仰推崇易卜拉欣的卻不在少數。他的支持者認爲,易卜拉欣更加“可親近”,因爲他“謙遜有禮”。
易卜拉欣的一位遠房親戚這樣評價他:“之所以在薩達姆被捕後這麼久都沒有人供出他的下落,是因爲他的家門總是向普通人開放。他就是如此簡單和虔誠。”
無權·風流伊戰前的最後時刻
易卜拉欣的最後一次公開露面,是去年初他爲巴格達的一座紀念碑揭幕。當時,他的一長串銀色奔馳車隊停在紀念碑前,他走出座車向圍觀者揮手問好。
作爲一名將軍,他一直以勝利者的姿態站在伊拉克人面前。但是,也有人說他無權,至少不及薩達姆的兩個兒子烏代和庫賽。
不過,有病患纏身,有仇家相追並不會影響易卜拉欣的風流情韻。他在自己60歲那年,也就是伊拉克戰爭前一年,迎娶了一個18歲的伊拉克姑娘,作爲自己的第四個妻子。
在薩達姆被捕後執掌反美遊擊網絡易卜拉欣帶着6000人抗美
去年9月,伊拉克傳出薩達姆組建遊擊網絡的消息。易卜拉欣從那時起便被認爲是這個抵抗網絡的核心人物之一。去年12月薩達姆被捕後,美國情報部門認爲易卜拉欣可能坐上了這個幕後組織的第一把交椅。
薩達姆爲他密建遊擊網絡
一名可信賴的知情人透露,早在5年前,預見到自己早晚要被美國“收拾”,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未雨綢繆”,祕密招募了一支意在打長期游擊戰的抵抗部隊。
據去年9月21日出版的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報道,這名知情人就是30年來與薩達姆一直關係緊密的黎巴嫩作家阿里·巴盧特。20世紀90年初,巴盧特曾經作爲特使,被薩達姆派往美國,協商兩國問題的解決方案。
據巴盧特透露,早在90年代末,薩達姆就意識到美國決不可能同意他繼續在伊拉克掌權,“未卜先知”地預感到了自己現在的境遇。1998年12月美國對伊拉克發動“沙漠之狐”軍事打擊行動後,薩達姆就開始籌劃建立一個游擊隊網絡,並精心物色能夠勝任的領導人選。薩達姆想借助這支游擊隊伍,繼續與任何佔領伊拉克的軍隊周旋作戰到底,同時作爲長遠打算,這支游擊隊伍也將爲自己以後的新政權奠定核心基礎。
在去年9月初駐伊美軍接連遭襲以致傷亡慘重之後,巴盧特向媒體吐露了這個鮮爲人知的內幕。巴盧特還打算出版一本書,專門講述薩達姆創立游擊隊網絡的來龍去脈。
巴盧特的話第一次向世人證實,薩達姆知道自己將面臨失敗之後,開始着手武裝一支組織高度嚴密的游擊隊伍,而不是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星期日泰晤士報》認爲,這給美軍提供了一個訊息,即伊拉克游擊隊比他們先前想象的還要有組織,想要摧毀它可能需要花費更長時間。
根據巴盧特提供的情況,薩達姆總共處心積慮地創建了3個截然不同的游擊隊網絡。
1“聖戰者”該網絡絕大部分由阿拉伯復興社會黨之外的伊拉克人構成,還包括曾經在阿富汗和車臣打過仗的武裝人員。巴盧特說,去年1月,塔希爾·賈利勒·哈布什將軍曾經告訴他,這個組織里約有6000名經過專門訓練的戰鬥人員。這支部隊由伊拉克前武裝部隊副總司令伊扎特·易卜拉欣·杜裏領導。他目前被美軍通緝。
2“支持者”由薩達姆親自挑選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人組成。該組織的成員不允許使用電子通訊設備,他們相互之間保持聯繫依靠傳統的通信系統。這個組織由伊拉克前副總統塔哈·亞辛·拉馬丹領導。但是去年8月,拉馬丹在伊北部城市摩蘇爾被伊庫爾德武裝人員抓獲並轉交給駐伊美軍。
3“遷徙者”由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的一些官員組成,包括醫生、工程師和軍事戰略家。這個網絡的人員可謂薩達姆所建游擊隊網絡中的精英。薩達姆曾計劃在打敗以美軍爲首的聯軍後重新建立一個政權,而“遷徙者”的成員將成爲其新政權的核心。
新聞鏈接:他可以在老薩面前佩槍
易卜拉欣1942年生於薩馬拉縣杜爾區。1959年和1962年他曾兩度被捕,並在獄中與薩達姆相識。當時,他們都是反政府的地下組織成員。1963年2月8日復興黨發動政變推翻卡塞姆政權後,他被任命爲國民警衛隊長。同年11月阿里夫發動政變接管政權後,他再次被捕,後於1967年出獄。
1968年7月17日貝克爾發動政變推翻阿里夫政權後,易卜拉欣出任人民勞動最高委員會主席,後歷任革命指揮委員會委員和土改部長等職。
1973年7月,易卜拉欣被任命爲審理圖謀推翻貝克爾總統的基扎爾集團案件的特別法庭庭長,這也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轉折。此後,他的仕途一帆風順,直至成爲薩達姆的副手,伊拉克前政權二號人物。
美國官員將易卜拉欣描述爲一個“殘忍、忠於主人和自負的人”。他曾先後參與鎮壓伊拉克北部庫爾德人和南部什葉派的叛亂。
薩達姆生性多疑,當年和他一起發動政變上臺的“開國元勳”多數都被他清除,而易卜拉欣得以成爲免於“清洗”的少數功臣之一。據說,他是可以在薩達姆面前佩槍的少數幾個人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