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干流1998年以來的最大洪峯10日安然通過荊江,一度超警戒水位的荊江河段已緩緩回落。對此,中國長江三峽開發總公司有關專家表示,三峽大壩將5億立方米洪水成功攔截在水庫內立了頭功,有效緩解了長江荊江段的行洪壓力。
據悉,這也是三峽工程2003年6月蓄水至135米以後首次發揮攔洪錯峯作用。三峽總公司水庫梯級調度中心負責人袁傑介紹說,留存在水庫內的5億立方米左右的洪水,將在三峽樞紐水流量低於45000立方米每秒以下時,再從水庫開閘下泄,這大大減輕了長江中下游地區尤其是荊江河段的度汛壓力。
“萬里長江,險在荊江。”長江干流自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磯一段別名“荊江”,總里程483公里,素有“九曲迴腸”之稱,自古便是治理長江的關健。袁傑還表示,待到三峽工程2009年全部建成後,可將荊江防洪標準由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而在2003年6月至2006年9月期間,三峽工程則利用已經建成的左岸大壩和碾壓混凝土圍堰共同擋水成庫,以起到攔洪錯峯的作用。
據介紹,初步設計中,三峽工程在歷時4年的圍堰擋水發電階段原本不承擔防洪任務。但1998年長江大洪水對三峽建設期間的防洪提出了新要求,於是重新調整並制定了建設期間防洪調度的應急預案。一般而言,非常調度將在荊江河段沙市水位達到45米、荊江河段難以安全行洪時啓用。在此次度汛過程中,三峽總公司根據機組發電和下游防洪需要,在徵得國家防總批准後,將上游水位從135米擡高至136.2米,實施削峯調度,不僅提高了機組運行水頭,而且支援了中下游地區的防洪工作。
據悉,圍堰發電期的三峽水利樞紐擁有18多億立方米的水庫庫容.隨着三峽圍堰度汛安全性的逐年提高,三峽工程攔洪錯峯的能力將逐步增強。到2007年三峽大壩全線建成,汛期大壩擋水可以允許達到海拔170米高程水位,將更有力地緩解長江中下游防洪壓力。到2009年三峽工程竣工時防洪庫容將達221.5億立方米,水庫調洪可削減的洪峯流量達每秒2.7萬至3.3萬立方米,將成爲世界水利工程中防洪效益最大的工程。(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