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南大校園的中心花園裏,有一尊嚴範孫的銅像,清癯長條臉型,架一副金絲眼鏡,溫文爾雅。他與張伯苓同被成爲南開創辦人,而他又被張伯苓稱爲“南開校父”。
嚴範孫(1860—1929),名修,原籍浙江省慈溪縣,先人移居天津,世營鹽業,家道殷富,是天津有名的鹽商之一。嚴修24歲中進士,26歲入翰林院,35歲任貴州學政。在貴州任上,大膽變革封建教育,捐資辦學,啓黔省一代文風,被當地學子譽爲“經師兼人師”。
戊戌維新變法使嚴範孫深受啓迪,堅信救國圖強,必須創辦新教育,培養人才。1898年回到天津,在嚴宅設家館,聘張伯苓教授嚴家子侄英語、算學和理化知識,讓新學知識堂而皇之地登上傳統私學的講臺。這就是南開的肇始與胚胎。1904年嚴範孫偕張伯苓考察日本教育,回國後,聯合王氏家館,捐助經費,合辦私立中學堂。這是一所新式教育的中學,從此南開學校進入正式發展時期。
1917年支持張伯苓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高等教育,轉年他也親赴美國參觀考察,回國之後決心創辦南開大學。已經花甲之年的嚴範孫與張伯苓先後奔赴北京、太原、保定、南京等地,遊說各省軍政、紳商,籌措辦學經費。1919年終於建成南開大學,嚴範孫在南開大學建校初期,多次給予學校財力、物力支持。1919年捐贈學校購書款2000美元,同年捐贈中文書籍數百冊,1922年捐地五畝多,1924年又以數十種古籍捐贈圖書館,爲南開大學的初期發展貢獻了力量。此後,嚴範孫又積極籌謀南開女中、南開小學的建立,終使南開學校成爲一座著名的系列學府,成爲中國民辦教育的典範。
嚴範孫以自己的愛國愛民的崇高品質和積極推進新教育的凌厲銳氣,鑄就了著名教育家的歷史地位,同時也贏得了南開人世代不衰的敬仰。1929年嚴範孫因病去世後,張伯苓高度評價他創辦南開的歷史功績,他說:“嚴先生道德學問,萬流共仰!個人追隨頗久,深受其人格陶冶。南開之有今日,嚴先生之力尤多。嚴公逝世,在個人失一同志,在學校失一導師,應尊嚴先生爲校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