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4年6月19日,數千臺北市民走上街頭,舉行『反軍購,全民發聲』大游行,從而揭開了臺灣民眾反軍購系列活動的序幕,島內各界反軍購求和平的聲浪持續高漲。上圖、下圖為大游行場面。 |
選舉的紛爭、政黨的惡斗、『臺獨』的猖獗、民眾對立加劇、社會亂象層出,臺灣政局陷入空前動蕩———
●綠營『全面執政』夢碎陷窘境
●記者:2004年的臺灣政局,變化多端,錯綜復雜,層出不窮的政治事件讓人目不暇接。可以說,泛藍和泛綠兩股勢力的角力爭斗,主導了臺灣政局的發展。如何評價這一年的島內政局走勢?
專家:這是島內藍綠陣營全面對抗、政局動蕩多變、『臺獨』氣焰囂張的一年。陳水扁加快推動『臺獨』步伐,把兩岸關系推向戰爭邊緣。藍綠陣營圍繞『總統』和『立委』選舉,展開最為激烈的較量。陳水扁雖以不正當手段連任,但『全面執政』圖謀破產,『急獨』路線遭受重挫。『立院過半』的泛藍陣營暫時剎住『總統』選舉敗選以來的下滑趨勢,為東山再起蓄積能量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記者:這一年,陳水扁以微弱過半選票『連任』後,夢想『全面執政』、『長期執政』,為此加速推行『黨內獨裁、強人治臺』,全面擴張個人權力和民進黨的政治版圖。
專家:為求『全面執政』,民進黨可謂機關算盡。但是,年底『立委』選舉,綠營席次未能過半,民進黨『全面執政』夢想破滅,陷入窘境。
第一,『朝小野大』格局未變,陳水扁施政受到泛藍軍強力制衡。『立委』選後,藍綠兩大陣營已經圍繞『組閣權』、『槍擊案真相調查』、『軍購案』展開新一輪較量。第二,陳水扁黨內威權遭到挑戰,『阿扁獨大』的形勢提前結束。陳水扁迫於壓力辭去黨主席職務,黨政同步的陳水扁體制結束,民進黨內部將回到派系共治局面。第三,陳水扁企圖以『泛綠過半』來掩飾『3·19槍擊案』疑雲的圖謀破產,『當選正當性』疑雲依然罩在陳水扁頭上,難以擺脫。第四,各界反彈聲浪趨高,陳水扁信任危機加劇。各界反對『6108億軍購』、反對『臺獨』、反對撕裂族群,指責陳水扁執政4年『幾乎全部交了白卷』。
『外有在野黨制衡和民眾不滿,內有眾聲喧嘩』,陳水扁無疑於提前跛腳,『後扁時代』勢將提前來臨。
●藍綠對抗政局空前動蕩
●記者:這一年,藍綠兩大陣營視『總統』選舉為『生死之戰』,視『立委』選舉為『總統』選舉的延長戰,雙方展開了激烈廝殺。
專家:除了選舉過程中的對抗外,藍綠陣營還圍繞『3·19槍擊案』、『總統』選舉官司展開激烈斗爭。泛藍陣營提出『選舉無效』和『當選無效』兩項訴訟,並通過體制外抗爭、司法驗票、立法調查『槍擊案』真相等手段,多管齊下。泛藍的抗爭旨在質疑陳水扁『當選的正當性』,借此凝聚支持者向心力。
迫於島內外的強大壓力,陳水扁被迫同意『全面驗票』。但為避免選舉翻盤,阻止泛藍陣營調查『槍擊案』真相,陳水扁操縱利用執政資源,做出有利於自己的司法判決和『憲法解釋』。12月15日,『司法院大法官會議』做出第585號解釋,認定『真調會合憲』,但『不具追究刑事責任的偵查權』。輿論分析,『真調會』形同『武功被廢』,已無查出真相的能力。
記者:這一年,雙方角力爭斗的結果,藍綠壁壘分明,社會分裂嚴重,是臺灣前所未有的動蕩時期。
專家:經由兩次重要選舉的撕裂,藍綠兩大陣營的支持者對立情緒加大,族群矛盾加劇,『幾乎到了要同歸於盡的地步』。輿論分析,從政治氣氛與社會心理而言,臺灣被劃分成兩個相互敵對與否定的社會,『接近准內戰狀態』,深綠選民因李登輝、陳水扁的煽動熱衷『臺獨建國』,而深藍選民出現比過去任何時刻更強烈的『亡國恐懼』。
記者:這一年,島內『臺獨』活動有個明顯特點,就是綠營利用執政優勢,民進黨與『臺聯黨』,臺上臺下,裡應外合,互相唱和。
專家:陳水扁的『臺獨』施政和島內囂張的『臺獨』氣焰,把兩岸關系推向戰爭邊緣,這違背了島內求和平、求穩定、求發展、維持現狀的主流民意。在『總統』勝選後聲勢看漲、坐擁執政資源、選情一路看好的情況下,泛綠『立委』選舉結果離預期相差太遠,就是最好的說明。民進黨也不得不承認,『臺獨正名』嚇跑了中間選民。
●泛藍東山再起顯契機
●記者:這一年,泛藍的起伏跌宕,攸關臺灣政局走向,牽動海峽安危,令世人關注。年底『立委』選舉一役,藍軍一掃頹勢,『敗部復活』,其後勢又將如何?
專家:『3·20』敗選之後,國親士氣受挫,藍軍尤其是國民黨內部權力之爭、路線之爭趨於激烈。不過,年底『立院過半』的結果,為泛藍加強整合、東山再起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泛藍成功固守既有版圖,暫時扭轉了自2000年敗選以來持續下滑的不利局面,極大地鼓舞了泛藍士氣;『立委』選戰戰績相對較佳,要求連戰交班的呼聲減弱,連戰在推動國民黨改革、完成世代交替等問題上具有更多的主動權和回旋空間;選舉結果再次確認了國民黨是泛藍軍『老大』,增強了國民黨整合泛藍軍的籌碼;臺灣政治版圖『藍綠兩極』成形,國親新三黨同質性高,泛藍支持者要求親民黨與國民黨合並。親民黨內部『合並派』力量逐漸集結,對宋楚瑜形成壓力。未來臺灣實施『單一選區兩票制』,資源缺乏、基層組織薄弱的親民黨無法與國、民兩黨抗衡。兩黨政治將是未來島內政黨政治格局的基本走向,小黨甚至第三黨的空間將被進一步壓縮。
但是應該看到,泛藍軍的得票率比2001年『立委』選舉低,其政治版圖並沒有擴大;尤其是泛藍軍未來發展仍面臨不少問題,包袱仍多,內耗的隱懮依然很大,因而泛藍軍能否東山再起,尚有待觀察。12月15日,連戰說,國民黨不可因勝選衝昏頭腦,此次『立委』選戰的小勝『與重新執政還有一段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