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和諧社會,是時代對我們的要求。自古以來,和睦相處、社會祥和,是人們的共同願望。崇尚和諧,是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鮮明地印證了這樣一個規律:歷代政權的更替,都是社會矛盾激化的結果;歷代盛世的出現,都是政通人和的產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種觀點已深入人心。“人和”最重要。一個和諧的社會,會使居於其中的每個人都受益;那麼,爲了構建和諧社會,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有義務出力做貢獻。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市委書記張立昌在今年“兩會”期間講話強調的,“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要從自身做起,從具體事情做起,崇尚文明,遵紀守法,講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努力形成社會主義的新型人際關係。”
西漢的賈誼說:“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這話很有道理。比如,你以一個真誠的微笑和別人打招呼,這可算是很小的“善”了。但你的微笑可能會使對方備感溫暖親切,對方也會還你以同樣的溫暖親切。反之,冷冰冰的面孔自會拒人於千里之外。在這副冷麪孔下,人際關係的融洽又從何談起呢?
所以說,構建和諧社會,與我們每個人、點滴小事息息相關。我們都有責任和義務在單位、家庭以及周圍人羣中努力建立起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每個人都這樣做了,社會的親和力和凝聚力就會不斷增強。
構建和諧社會,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從自身做起,從具體事情做起”,是對我們的要求。別小看了這些“具體而微”的小事,真正做到做好,需要的是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