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山西臨汾救治艾滋病患者的“綠色港灣”。 |
 |
| 一種在爭議中起來的模式前途如何呢? |
核心提示:這是一座口字形的建築羣落,靜靜躺在一望無際的田野上,更遠處是一座漸漸隆起的山丘。這座名爲“綠色港灣”的建築位於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縣底鎮東里村,從2004年7月24起,成爲專門收治艾滋病患者的專區。10畝的建築面積周圍,是70多畝的土地,上面種滿牡丹、芍藥、金銀花等藥材。來到這裏的艾滋病患者不僅可以得到正常的救治,還可以到田間地頭作有償的耕作。2月15日,新華社發自太原的一則電稿,“讓艾滋病患者生產自救山西臨汾市建艾滋病區”引發公衆廣泛關注,繼而有公衆質疑,認爲是對艾滋病人變相隔離。2月17日,鄭州晚報獨家責任記者走進這個備受爭議的“綠色港灣”。
一天
臨汾市的一天從堯都區東里鎮的“綠色港灣”開始。26歲的小丁5時30分醒來,他輕輕的翻了一下身子,嘴裏下意識地“嗯”了一下。睡在另一張小牀的媽媽一下就驚醒了,“兒子,睡好啦?”媽媽溫柔的問題。“我想起來牀了,起來走走。”小丁慵懶地答道。在這裏,他好像孩子一樣。
這天是2月17日,小雪以輕盈的姿勢飄落在綠色港灣的各個角落裏。屋頂上,鍋爐的煙塔上,芍藥園地上,到處都是蒙着白紗般的小雪。
小丁在這裏住下已經50多天了。50多天前,他身體發燒不止,作爲一個艾滋病患者,他幾經周折找到了由臨汾市傳染病醫院創辦的“綠色港灣”。經過臨汾市傳染病醫院檢查,他屬於艾滋病機會性感染。根據他的病歷和家庭情況,符合進駐“綠色港灣”的條件,當天就搬進這個離臨汾傳染病醫院8.5公里的地方。
村裏面沒有人知道小丁去了哪裏,只知道他去外地“治肺結核病了”。小丁的媽媽從家裏帶了小丁幾套換洗的衣服一些生活必用品來到綠色港灣陪護。過年的時候,小丁沒有回家,綠色港灣的醫生說,他的身體還非常虛弱,如果回家過年,很可能有突發情況發生。儘管如此,與他剛來到這裏需要人背起才能四處活動比起來,現在的狀況明顯好轉。
沒有任何人的幫助,小丁穿上毛衣,再穿上鴨絨襖。室裏有暖氣,但他還是小心地保護好自己,以免感冒發燒。媽媽比他更快起牀。幾十天的陪護,已經令這名50歲的農村女子練就了特別的能耐:穿衣服比平時要快一倍,晚上稍有聲響就醒過來。這是照顧艾滋病兒子養成的習慣。
母子倆在室內散步,周圍還有其它的聲響。燒鍋爐的老丁偶爾傳過一聲咳嗽,老丁的老婆是艾滋病患者,疲引發艾滋病機會性感染後,從傳染病醫院就診後來到這裏。爲了讓老丁有份額外的收入,綠色港灣聘用老丁燒鍋爐,每月600元。遇到生產忙季,老丁還兼做其他,可以有另外的收入。
7時,小丁的媽媽開始生火做飯,煤爐上的火苗紅紅的燃燒,早餐是饃,還有玉米粥,小丁一頓要兩個饃。有時候媽媽感覺有點累,就直接到食堂裏去打飯吃。但要提前向醫護人員說明。食堂裏的飯菜並不貴,病人和醫護人員吃的是一個鍋裏炒的菜、熬的湯。
8時30分,另一班醫護人員來上班,他們來到這後,幫小丁量體溫,還詢問他按時吃了抗病毒藥沒?測量他的血壓和體重。體溫穩定,血壓正常。小丁始終溫和地笑着,看着護士熟練地做完這一切。
上午沒什麼事,小丁和媽媽在室內聊天,中午吃飯後有半個鐘頭的休息,下午還要接受體溫檢查和肌肉注射。晚上9時許,小丁上牀睡覺。每隔3天,媽媽幫兒子擦洗一次身子。由於害怕着涼感冒,小丁不上澡堂子洗澡。
港灣
從去年臘月二十九到現在,還有兩名艾滋病友與小丁一起在綠色港灣裏度過每一天。他們都是艾滋病重度機會性感染。之前還有9名艾滋病友,
他們因身體恢復狀況較好,回去春節。春節之後,很快就再返回。“已經在陸陸續續返回綠色港灣了。”2月17日上午,臨汾市傳染病醫院院長郭小平告訴本報記者。綠色港灣是臨汾市傳染病醫院創建的艾滋病人專區。進駐的艾滋病患者都是患上機會性感染後而得以進駐。他們在這裏除了享受正常的治療外,還可以進行戶外活動,甚至可以進行有償的勞務耕作。
據創建綠色港灣的臨汾市傳染病醫院院長郭小平介紹,綠色港灣的建築當初是爲防治SARS建立的。港灣佔地90畝,其中建築佔地約20畝,耕作區佔70畝。“這裏的最大優勢就是可以讓病人有一個獨立的環境。”郭小平說。2003年非典結束後,臨汾市傳染病醫院爲防止可能下一次的非典,專門在臨汾市西北角找了解個地方,創建防治非典專區。
“這是一個下風口,地理環境非常適合這樣的病區。”郭小平說,醫院在這裏買下90畝地,花了近100萬元蓋起了房屋。後來所幸沒有再爆發非典,這些房子就沒有再起用。2004年年初,臨汾市傳染病醫院被山西省定爲艾滋病定點醫院。郭小平開始有了主意,想把這所未啓用的建築改爲艾滋病區。
後來臨汾市陸續投進近60萬元,加上臨汾市傳染病院投進一部分,將這個專爲防非典的建築改成了艾滋病專區,並起名爲“綠色港灣”。綠色港灣共擁有38間病房,76張病牀,“這就意味着,最多可擁納76個艾滋病機會性感染者。”郭小平說。
據綠色港灣辦公室主任喬吉平介紹,從2004年7月24日收進第一批病人開始,這裏已經收進70人次的艾滋病患者。最多的時候,這裏同時有22名艾滋病機會性感染人員。“患者在這裏恢復得明顯比在醫院快。”喬吉平說,除了病人在這裏享受和傳染病醫院一樣的救治外,還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沒有歧視,沒有自卑,大家像一家人一樣。”
“當我看着病人們從悶聲不說話,到後來歡聲笑語,心裏在非常感動。”25歲的護士周亞琴說。她是2004年9月開始成爲綠色港灣的醫護人員。
她說,去年有兩個不到10歲的艾滋病患者剛到這裏時,情緒不穩定,也不說話,後來慢慢就成爲其它病友的快樂源泉,見到她就親熱的喊阿姨,與病友們也熱情地打招。後來兩名康復得比較快,病情得到控制後,就出院了。“他們還不想出去,臨走的時候還戀戀不捨的哭鼻子呢。”
周亞琴說,她現在還想着這兩名小朋友。
一組數字是,從2002年臨汾市傳染病醫院收治第一例艾滋病患者開始,在沒有建立綠色港灣之前,在該院就診的艾滋病機會感染者死亡人數爲7人,有些死在醫院,有些死在出院後。而在建立綠色港灣後,先後收治了70例病患者,死亡人數僅爲2人。
郭小平認爲,這些都是藥物治療所無法解釋的。
爲什麼叫綠色港灣?郭小平說,港灣是遠行的船休息的地方,也是疲倦的或者受傷的人休息的地方,艾滋病人就是受傷者,他們理應到這樣的地方來接受人評論經的救治。“綠色也象徵着生命。”郭小平說,病人來到這裏,要讓他們有生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