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寧河上有1700年悠久歷史的大昌古鎮,將隨着三峽成庫而淹沒水下。在古鎮上,明清時期修建的大昌老城裏的35處古建築,今日將開始起程,整體搬家到沿河下游8公里的西包嶺。
據瞭解,整個搬遷計劃投資近3000萬元,將用1年時間完成“修舊如舊”,這是三峽庫區迄今規模最大的古民居搬遷。
現代碼頭爲古城讓路
據巫山縣文化體育局副局長葛列軍介紹,關於古城新家選址,專家們曾有過五個方案,其中巫山有兩處選址,大昌有三處。經實地考察和最後論證,爲了保持古城與大寧河的原有關係,以及考慮到古城原有自然環境,最後定址大昌西包嶺。而此處,當時已被定爲大昌新鎮的集裝箱碼頭的修建地。巫山縣政府和大昌鎮政府最後決定,爲集裝箱碼頭另行選址,把西包嶺作爲大昌古城的新址所在地。
到昨天,西包嶺新址地面已平整完畢,只等古城來安家。
一年後“還原”古城
據重慶市園林建築工程(集團)公司王經理介紹,因爲古城民居是用木材建成,爲了保證古城能順利搬遷,他們將對拆下的建築構件,用藥物進行防蟻防腐處理。對構件有所損壞的地方,他們將進行修復,而這種修復跟湖廣會館的修復工作一樣,將修舊如舊,絕不破壞建築的古色古香。
整個工程將在今天上午10點全部展開,按計劃,大昌古城將在一年後再現世人面前。
庫區惟一“江南水鄉”
據大昌文化站李站長介紹,作爲大寧河上的咽喉要地,大昌古城不僅歷史悠久,曾是古代陝西、湖南、四川等地商人運貨的必經之地,商賈雲集。更重要的在於,它是三峽沿岸唯一按江浙風貌修建的古城。
大昌古城不同於三峽其它地區的建築風格,是採用的雙檐木樓,“走在古城中,你彷彿到了江南水鄉,而不是身處三峽之中”。形成此種建築風格的原因則在於“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
大昌在歷次戰火中屢遭破壞,直到300年前湖廣一帶移民遷入,才新修建民居並築起城牆。移民們完全按照老家風貌修建了房屋,並一直保存至今,這就是如今的大昌古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