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峽庫區地面文物“四大件”之一、有着1700多年曆史的重慶巫山縣大昌古鎮21日正式啓動整體搬遷工程。
據瞭解,大昌古鎮的搬遷屬於異地原樣復建,搬遷地址也位於大寧河邊,而且距離原址只有約5公里。整體搬遷過程中,專家通過古鎮的東門、南門、西門、溫家大院和丁字街口這五處重點建築來定位,確保搬遷後的古鎮仍保持原有的街道佈局和空間視角。爲了保證古鎮原貌,復建的材料,甚至包括每片瓦、每片磚都被標上了記號,並按照原樣在新址重建。那些因爲年代久遠而無法搬遷的,則採用仿古材料代替。此外,搬遷後的古鎮還會遷入一部分現在古鎮內的居民,以延續古鎮民風民俗。並且通過安排如釀酒、織布等民間工藝表演,再現古鎮的生活場景,吸引更多的海內外遊客來此參觀遊覽。
大昌古鎮位於長江支流的大寧河小平原,因是軍事要塞併兼有航運之利,於晉太康元年(280年)設泰昌縣而建城。大昌古鎮也被稱爲袖珍古鎮,“一燈照全城,四門可通話,堂上打板子,戶戶聽得見。”是其真實寫照。古鎮有着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城內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羣,多爲四合井院,青磚黛瓦,雕樑畫棟,翹角飛檐,古樸幽雅。這裏的每棟房子都是雙層屋檐封火牆設計,凸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羣衆的聰明才智。(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