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年多來,傑夫·坎農在白宮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是給人以謙和、不顯眼的印象。他自稱來自一個名爲“塔隆新聞”的通訊社。而對於其他一些重量級媒體的記者來說,他只是一個取笑的對象。
不過現在,再沒有人笑得出來,因爲坎農所使用的是一個化名,其真實身份是共和黨下屬一個組織的僱員。突然間,此人過去時常在新聞發佈會上向白宮官員們提出“簡單問題”的做法有了新解釋:不是因爲他太蠢笨,而是有布什政府在幕後進行操縱指揮。
布什安插共和黨成員假冒記者
“在白宮記者團中安插一名‘鼴鼠’的想法令人感到匪夷所思,但現在看來,情況似乎就是如此,”美國利哈伊大學新聞學教授傑克·呂萊說。
英國《觀察家報》20日說,這名真名"詹姆斯·古克特"的冒牌記者還被發現是與一個同性戀賣淫網站有關,甚至他本人可能就是一名同性戀妓男。這樣的人怎會得到允許每天出入白宮?
近兩年來,美國政府已兩次被控利用僱來的演員假扮記者,散佈虛假消息。
白宮最近還被揭發曾向3名資深記者行賄,以求他們幫助推行布什政府的政策。其中之一的黑人評論家阿姆斯特朗·威廉斯收受24萬美元。
雖然布什每次出訪都要帶上記者,但他們所能得到的常常只是一些毫無新聞價值的日程表,上面所列的常常是何時舉行會議、何時用餐和官員衣着等細枝末節的信息。
過去4年,布什在華盛頓舉行的新聞發佈會次數比他在近代歷史上的任何一位前任都少。他的注意力現在更多投向影響有限但更易控制的地方媒體,如一些小城市報紙。去年總統競選,布什就有意避開《華盛頓郵報》等大報,邀請來自一些關鍵州的小報記者到"空軍一號"總統專機上對他進行採訪。
名記“嫉妒”只怪自己不爭氣
應當說,美國主流媒體本身也犯了不少錯誤,從而進一步削弱了其影響力。先是《紐約時報》記者傑森·布萊爾被發現剽竊別人的無數報道。這一事件導致布萊爾丟了飯碗、該報主編辭職,還一連數月成爲紐約人茶餘飯後閒聊的話題。緊接着,《今日美國報》"王牌"駐外記者傑克·凱利編造假新聞一事曝光,其杜撰的報道內容涉及世界各地,其中的採訪和目擊者完全都出自他個人的想像。
左翼與右翼媒體間的鬥爭也使情況更趨複雜化。長期以來,美國保守派媒體一直批評說,新聞界正在被自由派所控制,致使報紙、雜誌和電視臺不敢與"自由"一詞沾邊。
坎農事件就是個例子。在美國,民主黨被認爲傾向於自由派,而共和黨傾向於保守派。如果在前任的民主黨總統克林頓執政期間,民主黨被發現在白宮記者團中安插一名使用化名的假記者,這很可能將成爲一件震驚全美的醜聞。如果這名假記者還被發現是一名同性戀賣淫者,那這件醜聞或許將威脅到總統的職位。但這事發生在共和黨和布什身上,情況就截然不同。主流媒體現在報道此事時小心翼翼,唯恐被別人指責是替自由派攻擊總統。
網絡炮轟只好辭職躲風頭
這樣的結果就是在美國新聞界留下一個真空地帶。而現在出來填補這個空缺的是在網上發表個人日記的“博客”們。網絡纔是現在美國新聞戰最激烈的領域。如果說被譽爲“第四產業”的主流媒體正在逐漸衰退的話,那麼因特網正逐漸顯露出成爲“第五產業”的勢頭。
不過,爲網絡媒體奠定地位的主要還是支持布什的保守派。當年首先披露克林頓與萊溫斯基緋聞的正是一個名爲“德魯奇報道”的網站。如今,這個專門散佈小道消息的網站已經成爲美國每一名政治記者的重要消息來源之一。
保守派博客們最近還取得了兩項“戰果”。去年總統競選期間,他們在網上質疑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有關布什當年在國民警衛隊服役記錄的報道,結果迫使CBS4名記者辭職,著名新聞主播丹·拉瑟的聲譽因此受到影響,各媒體此後也再沒敢繼續討論布什的服役記錄問題。
上星期,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新聞主管伊森·喬丹黯然辭職,原因是上個月在瑞士達沃斯參加世界經濟論壇年會期間,他在一次小組討論上發言說,他認爲幾名記者在伊拉克死於聯軍槍下並非偶然事件。
保守派人士因此在網上對他猛烈抨擊,迫使喬丹這名爲CNN效力了23年的資深新聞工作者不得不遞交辭呈。
在喬丹辭職後,一個專門爲攻擊他而建立的網站在其網頁上寫道:“致力於這一事業的每一名讀者、評論員、發送電子郵件者和博客,感謝你們。”
左翼博客也有收穫。就拿這次的坎農事件來說,將此事曝光的並非主流媒體,而是左翼網站“美國媒體事務”。隨着這件醜聞中的各個細節逐漸在網上被披露,坎農不得不辭職並躲藏起來以避風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