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次吉因議會選舉引發的動盪,是繼格魯吉亞和烏克蘭“顏色革命”後的獨聯體國家又一次政權更替。吉所發生的一切,與格、烏既有相同之處,也有自己的特點。
相同的是背景方面。從外部看,中亞國家獨立後,西方社會早將吉視爲在中亞推行“民主”、“自由”的第一目標和試驗點。自吉獨立以來的10多年間,西方就開始藉助經濟援助、文化交流及軍事安全合作等方式,向吉滲透西方民主意識和擴大其在吉的影響。從內部看,獨聯體國家共同存在的貧困、腐敗現象,在吉都客觀存在,有的問題甚至較爲突出。
但相比而言,吉與格、烏的不同之處更多。首先,阿卡耶夫主張與俄羅斯和西方國家發展等距離外交。近一年多以來,尤其是格、烏事件後,西方一改對吉中亞民主島的讚譽,明顯加強了對吉的批評。而阿卡耶夫自恃與西方在軍事安全方面合作的成績,小視了西方要求他進行政治變革和實行政權更替的要求與決心。
其次,吉主張積極發展與西方的關係,隨着西方影響在吉的從無到有,西方需要阿作出更明確的態度,而阿並沒有完全滿足西方的要求。而視中亞爲後院的俄羅斯,對阿與西方的關係發展也十分不滿意。因此,阿終成爲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人物。俄羅斯對吉事件多次態度曖昧的表態即是最好的說明。
第三,議會選舉的勝利使阿卡耶夫對吉反對派的重視程度有所下降。烏克蘭事件後,吉政府從選舉結果看也獲得了成功。而反對派也希望通過議會選舉保持或擴大自己的政治地位,正是過於懸殊的結果刺激了反對派,反對派也因此表現出較前更高的鬥志和決心。
第四,吉局勢的急轉直下,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因素。在應對措施上,阿卡耶夫存在種種失誤。在局勢突發後一味忍讓,不採取主動行動。在20日警察強行收復地方政府大樓後,政府內部對如何結束危機仍沒有形成統一意見,從而使得反對派的行動能步步成功。外因方面,西方批評吉議會選舉,但並沒有明確要求吉政府取消選舉結果;在反對派行動升級後,仍在呼籲雙方都要剋制,希望他們通過對話解決問題。在此問題上,西方與吉政府及俄羅斯等方面意見基本統一,但他們卻沒有能穩定住反對派的情緒。
與格、烏事件最爲突出的不同是,吉政治鬥爭引起了國內局勢劇烈動盪,而且24日事件後發生了大規模打砸搶活動。這不僅嚴重損壞了吉政治反對派的形象,而且給民衆和外國投資者造成很糟的印象,這一切將對吉今後局勢的發展產生深刻和長遠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