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市每天“生產”450萬個塑料袋
記者昨天下午在家樂福海光寺店收銀臺前看到,一位40多歲的女士購買了總共138元的商品,收銀員按照生熟食品和日常用品分類,大大小小共裝了7個塑料袋,臨走這位女士又要求多套了一個大袋子。消費者儘可能多要購物袋的情況在本市各超市都非常普遍。據本市一家超市負責人說,同等的營業額下,天津超市的塑料袋用量遠遠大於北京和上海。
提出問題:超市塑料袋用量驚人
一位在超市業工作了多年的人士通過對本市5家大型賣場顧客購物進行分析後發現,平均每個顧客消費在50到60元,要使用4個左右塑料袋,以賣場日均客流1.2萬人計算,每個賣場塑料袋的日均消耗量則達到5.5萬個,而同等營業額下上海的使用量爲4萬個,北京的使用量爲4.5萬個。這位業內人士用這個標準粗略估算了一下,本市目前有大型超市50多家,小型連鎖超市幾百個,加在一起超市每天會“生產”450萬個塑料袋,以20萬個爲1噸計算,一年下來僅超市塑料袋帶來的垃圾就有8000噸。
一位超市負責人認爲,目前超市塑料袋用量過大的原因更多的是來自消費者“多多益善”的購物心理。儘管超市對購物袋盛裝商品有一定的標準,肯定會保證給消費者帶來最大限度的方便,但許多消費者還是儘可能多地索取塑料袋。據介紹,一個最大規格的塑料袋的成本是1角2分錢,小的也就是四五分錢,對超市整體運營來說,它的成本根本算不上什麼。如果有顧客提出多要一兩個袋子,收銀員犯不上爲這點小事得罪“上帝”。
現場採訪:多數顧客漠視“塑料袋問題”
昨天下午,記者在本市三家大型超市隨機採訪了20多名顧客,他們大都表示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認爲現在超市用的都是可降解塑料袋,對環境不會造成太大污染,拿回去還可以再次利用,何樂而不爲呢。記者在氣象臺路上的家世界超市採訪了一位50多歲的普通消費者,他說如果可能的話願意多要一些袋子,一是能把用品很好地分開盛裝,二是可以把袋子作爲垃圾袋,既省錢又方便。一位姓樑的女士在結賬時多套了兩個袋子,她認爲:“塑料袋的成本已經包含在超市商品價格中,超市應儘可能地給消費者提供最好的服務,所以我覺得超市多提供塑料袋是應該的。”但記者在採訪中也遇到了對塑料袋問題比較關注的消費者,一對夫婦表示,他們比較贊成超市有償提供塑料袋,但超市要把收上來的這些錢透明化,有用武之地。比如超市可以把人們購買塑料袋的錢作爲環保基金,由環保部門統一管理並監督,獎勵爲環保做出貢獻的個人和集體。
專家建議:治白還需“以人爲本”
記者就此問題採訪了本市環保局的專家。據環保局固體處朱洪波工程師介紹,現在許多消費者對可降解塑料袋存在着一定的認識誤區,認爲可降解就一點污染也沒了。其實不然,爲了保證塑料袋的韌性,可降解塑料袋中也只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是可降解成分,其它還是聚乙烯。依據降解成分的不同,塑料袋的降解時間需要幾個月到幾年。雖然比白色垃圾的“消化”時間短很多,但大量使用下爲環境帶來的問題是很嚴重的,完全寄託於“可降解”並不是一條最有效的途徑。更重要的是,消費者應提高公衆意識,儘量減少各種塑料購物袋的使用;與此同時,商家也應關注環保問題,採取一些營銷策略,在獲利的同時開展受消費者歡迎的活動來倡導合理使用購物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