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武鉉強調,日本以篡改和美化侵略史的方式對年輕一代進行歷史教育,將埋葬人們擁有一個和平未來的希望——
5月7日,韓國總統盧武鉉在會見來訪的日本自民黨幹事長武部勤和聯合執政黨之一的公明黨幹事長冬柴鐵三時說,韓國目前正在敏感地關注着日本首相小泉參拜靖國神社、歪曲歷史教科書、在獨島(日本稱竹島)問題上的動向以及美化侵略和殖民統治等問題。盧武鉉一針見血地指出:“日本如果不清除獨島、歷史教科書等‘暗礁’,兩國關係將會再次觸礁。”
韓國向日本右翼勢力說“不”
韓國輿論認爲,日本在獨島問題上挑起與韓國的領土爭端,是日本作爲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國之一,於戰爭結束60年後,在所謂“反省、道歉”的幌子下,以舊有心態處理同鄰國關係的又一次真實顯露。
日本1910年強行吞併朝鮮半島後,實施了35年殖民統治。其間,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以朝鮮半島爲跳板,向中國發動了血腥的侵華戰爭,同時瘋狂地對朝鮮半島人民進行掠奪和屠殺,給當地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在處理如何看待日本侵略歷史問題上,韓國曾有一個態度轉變的過程。盧武鉉就任總統後,韓國政府試圖從人性、良知和道德上,敦促日本正確認識歷史,重修韓日友好與合作。然而,日本首相連續參拜靖國神社,一些政客不時發表美化侵略的言論,以及今年3月16日日本島根縣議會不顧韓國強烈反對,通過“竹島之日”條例案,正式把2月22日定爲“竹島之日”,使韓國對日本的態度有了根本性的轉變。韓國政府在一再忍讓之後,不得不對日本右翼勢力的挑釁行爲說“不”。3月17日,韓國國家安全保障委員會推出了對日關係新原則,提出“日本必須清算侵略歷史”,“只有得到鄰國信任才能得到尊重”等內容的“四大新方針和五點對策”。
日本歷史觀與人類價值觀背道而馳
在反省歷史問題上,日本與德國相比,態度有天壤之別。不久前盧武鉉訪問德國時,專門談到德國與日本對待歷史問題的差異。他強調,問題的關鍵在於日本企圖掩蓋其侵略歷史併爲之百般狡辯。日本以篡改和美化侵略史的方式對年輕一代進行歷史教育,將埋葬人們擁有一個和平未來的希望。由日本引發的爭執,不僅僅是日本與亞洲鄰國之間的問題,從根本上講,是與全人類普遍適用的價值觀背道而馳。盧武鉉還說:“不得不與一個頌揚侵略他國行爲的國家共存,對整個世界來說都是一個極大的不幸。”
韓國曆史學家認爲,日本之所以長期以來沒有對其侵略歷史進行徹底反省,其原因有三:一是日本未經過認罪、服罪和悔罪的“精神洗禮”,也就是說日本還沒有真正開始爲“戰爭文化反思”奠定道德基礎。右傾分子認爲反省歷史是“自虐”,只有通過隱瞞和美化日軍暴行,才能提升日本年輕人的“愛國心”和“自豪感”。二是缺乏“懷疑的一代”,清算曆史沒有形成社會關注的熱點。日本對戰犯不僅沒有進行政治追究,反而把他們視爲“英雄”,供奉在靖國神社裏進行參拜。日本新的一代對於他們父輩在侵略戰爭中幹了些什麼缺乏追究,也沒有反思的意識,反而發牢騷說,“我們前輩的‘錯誤’爲什麼要我們來承擔?”三是日本一些政客企圖通過向軍事強國的演變,擺脫“經濟巨人,政治侏儒”的形象。
日本反省歷史重在行動
基於歷史經驗和現實觀察,尤其是日本挑起獨島爭端,韓國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朝鮮半島統一的最大障礙之一就是曾經侵略過朝鮮半島、並正在謀求重新成爲軍事大國的日本。韓國民意調查顯示,大多數人認爲,對韓國構成的威脅主要來自日本。
儘管日本曾在不同場合對侵略歷史進行過多次“道歉”,但行動上依然我行我素,變本加厲。對此韓國認爲,日本這種無誠意的“道歉”,惟一效果是增加人們對其真意的懷疑,反而使韓國國民更加感到“難受”。對此,盧武鉉強調說:“韓國政府和國民希望的不是日本反覆進行道歉,而是要看到與道歉和謝罪相符合的實際行動。”5月8日,在韓國訪問的日本自民黨幹事長武部勤等一行首次來到韓國獨立紀念館進行參觀。武部勤參觀後表示,“絕不能重蹈覆轍,再次發生殖民統治及侵略戰爭。爲與韓國重新構築信賴關係,日本應該進行不懈的努力。”日本公明黨幹事長冬柴也表示:“應該跪拜向韓國國民道歉,而且這種反省不應該僅停留在口頭上。我強烈感到作爲政治家決不能制定誤導國家的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