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是巴黎嗎?還是倫敦?馬德里、紐約或是莫斯科?
距離國際奧委會7月6日晚7時30分在新加坡萊佛士城投票選出2012年夏季奧運會舉辦城市只剩下兩天,堪稱奧運會申辦歷史上激烈程度之最的五候選城市拉票大戰也進入了“刺刀見紅”的決戰階段。
5個申奧城市總動員,不但請出各自最大牌的體育明星吸引眼球,這兩天,申奧各國元首和重量級政要也紛紛“出動”趕赴新加坡。6日的那場事關體育的盛宴還未上演,一場熱熱鬧鬧的政治聚會就已經開鑼。盛況絕對空前,將有1位總統(法國的希拉剋),2位首相(英國的布萊爾與西班牙的薩帕特羅)、1位總理(俄羅斯的弗拉德科夫)以及3位王室成員(西班牙索菲婭王后,國際奧委會成員、英國的安妮公主與摩納哥的阿爾伯特公主)親臨新加坡參加申奧最後的拉票。
倫敦:布萊爾提前三天獅城拉票
布萊爾,這位身兼G8(八國集團)和歐盟雙重輪值主席身份的英國首相硬是從繁忙公務中“擠”出了時間,而且他在新加坡一待就將是3天。布萊爾要抓緊7月6日趕回蘇格蘭主持G8峯會開幕前的這3天時間,挨個和國際奧委會投票委員“一對一”地“促膝談心”,爲倫敦拉票。無怪乎英國媒體一片歡騰:倫敦從未如此接近勝利!
在英國人眼中,法國巴黎是惟一的競爭對手。雖然國際奧委會明令禁止候選城市間任何的惡意競爭,但好事的英國媒體仍然有意無意地翻出英法兩國的交惡歷史;而近期又恰逢英法兩國元首在《歐盟憲法條約》和歐盟農業補貼政策等等問題上齟齬不斷,兩個城市的申奧競賽甚至也因此被“強制”賦予了政治色彩。
5日,法國總統希拉剋也將抵達新加坡爲申奧最大熱門巴黎進行最後的遊說工作,但是就一些國際奧委會委員看來,英法兩國首腦的這一波角力,布萊爾獲勝。“巴黎的確最看好,但是法國人的傲慢讓他們失分。相反倫敦卻做得很好。”高盧人的“傲慢”已經產生了壞影響———“如果你一定要讓我在巴黎和倫敦中做選擇,我得說,倫敦將會贏!”
現在,在全部116名國際奧委會委員中還有大約10~20人沒有決定將票投給哪個城市,而這部分委員就將成爲布萊爾夫婦此行的重點“關照”對象。布萊爾夫婦的任務就是:儘可能與委員們達成協議———當自己的最佳選擇在第一輪投票中落敗,請在第二輪投票中支持倫敦。
“事實上,對布萊爾首相3日就來到新加坡爲倫敦拉票,我們也非常吃驚。”一名國際奧委會委員向英國媒體說,“他就是你們最強大的申奧武器。”
從巴黎手中奪得2012奧運主辦權,布萊爾很有信心,因爲在他身後,還有一個堪稱豪華的申奧代表團———由英國史上最偉大的中長跑運動員之一、兩塊奧運金牌得主塞巴斯蒂安·科爾領銜,足球明星貝克漢姆和英國王室安妮公主等人加盟其中。“冷漠”的英國人的熱情在申奧決戰階段被引燃至頂峯。
巴黎:希拉剋比布萊爾更需要奧運
即將在7月5日“御駕親征”新加坡的法國總統希拉剋也是滿懷必勝的信心。儘管倫敦步步緊逼,但國際奧委會此前一系列的評估報告中給予巴黎遠勝於其他對手的評估報告結果,仍然讓法國人決定把心踏踏實實地放在肚子裏。
在申辦1992年和2008年奧運會時,巴黎都曾經歷了從大熱門到落選的“慘痛”,因此這一次巴黎的申辦工作格外細緻周全、出類拔萃,正如巴黎市長德拉諾埃所說:“巴黎人需要奧運會。”
希拉剋也需要奧運會。《歐盟憲法條約》公投遭遇否決給了希拉剋第一重打擊,英國的布萊爾隨後率先宣佈無限期凍結歐憲就頗有些“落井下石”的意味;在6月的歐盟首腦峯會上,絲毫不顧法國人的感受,英國人堅決不對歐盟返款優惠讓步,還反過來要求法國削減享受的農業補貼,希拉剋又碰了一鼻子灰。如果說希拉剋需要奧運,倒不如更貼切地說,希拉剋需要享受擊敗英國後的勝利喜悅。畢竟在開票的一刻,自己和國人會是世界焦點所聚,是一切歡騰、榮耀和勝利的擁有者。
希拉剋的發言人說:“儘管總統先生的時間緊迫,不過八國首腦會議將在英國時間的7月6日晚7點半開始,因此總統先生本人認爲有必要親自前往新加坡爲巴黎申辦奧運會助一臂之力。”據悉,巴黎將在7月6日上午9點開始做陳述報告,報告時間爲1個半小時。希拉剋在陳述報告後,將直接前往機場飛赴蘇格蘭。
馬德里:首相王后還有薩馬蘭奇
西班牙人其實比較倒黴,雖然從來沒有在申奧中領跑,但民族分裂組織“埃塔”在決戰進入倒計時的節骨眼上,偏偏在馬德里擬爲奧運會主體育場的地方引爆了一顆汽車炸彈,並公然宣稱阻撓馬德里申奧。雖然沒有人傷亡,但畢竟這是馬德里一個月內的第二次爆炸事件,不得不讓人們對這裏的安全問題擔憂。
但熱情的西班牙人沒有因此氣餒,馬德里市民95%的申奧支持率是支持馬德里堅持戰鬥到最後一秒的強大動力。西班牙王室、中央政府、各地方政府以及全體西班牙人以百分百的熱情投入到這場競賽中。
與英法首腦的御駕親征稍有不同,儘管贏面不大,西班牙首相薩帕特羅還是將親自前往新加坡爲馬德里拉票。而西班牙王后索菲婭更是早早於7月2日便率領馬德里代表團飛赴新加坡。西班牙還將搬出法寶———國際奧委會終身主席薩馬蘭奇,這位80多歲的西班牙人在奧委會的巨大聲望無疑也將對馬德里的柳暗花明產生助力。
紐約:賴斯不能成行希拉里出陣
紐約一度冀望美國國務卿賴斯的加盟。在英法西首腦紛紛親赴新加坡之際,美國的奧申委顯得有些不夠“重量級”。
賴斯和紐約市長布隆伯格曾暗示,因爲美國總統布什在海外的不受歡迎和美國外交政策的受挫,他不會出席此次會議。不過,布什將通過錄像作代表團的最後陳述。他一度指派最爲親信的左右手賴斯前往,但不幸的是,曾經允諾將親臨新加坡的賴斯,由於“行程衝突”而“非常失望地”取消了計劃,不過她參加了6月28日中午在紐約市政廳舉行的紐約代表團歡送儀式。
勝算不大的紐約在最後時刻贏得了一劑強心針———原本只計劃錄像發言的現任紐約州參議員、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頓,7月3日作爲紐約申奧代表團成員啓程前往新加坡,並將在6日的會議上爲紐約作最後陳述。“大家都知道她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沒有一名國際奧委會委員不認識希拉里。”
莫斯科:俄總理帶隊爲1980奧運討公道
雖然在6月6日國際奧委會公佈的5座競選城市的最後評估報告中,莫斯科受到了批評,但並不等於莫斯科因此而退出角逐。
爲了不落後於其他四個強大的競爭對手,莫斯科請出了以俄羅斯聯邦總理弗拉德科夫和3個前奧運冠軍爲首的“遊說團”,期望在7月6日投票前最後打動國際奧委會。莫斯科市長盧日科夫表示,弗拉德科夫的親自前往顯示了俄聯邦政府和莫斯科市政府在申辦2012年奧運會這件事情上是“100%的團結”。然而,一些俄羅斯人認爲,弗拉德科夫的出馬是不夠的,作爲柔道黑帶級選手的普京總統應該親自前往說服國際奧委會。
不過,莫斯科副市長、奧申委主席尚採夫卻顯得志在必得———打出“悲情牌”。尚採夫在抵達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時首先提到了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尚採夫說:“1980年的奧運會是個別開生面的運動會,場面非常壯觀,可是這項體育盛事卻受到政治的影響,最後只有81個參賽國家和地區。”因此“我們理應獲得2012年奧運會的主辦權以作爲補償”。
尚採夫還提到了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他說:“北京奧運會相信會是歷來最盛大的一次,但我們發誓,2012年的奧運會一定會比北京奧運會更好,更令人難忘。我們是5個申奧城市中,惟一敢作出這麼大膽預言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