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24節氣中的立秋,恰好趕上個涼爽的好天氣,人常說“一場秋雨一場寒”,而今明兩天即將出現的雨水正印證了這句俗語。立秋節氣意味着天文學上秋天的開始,酷暑將盡,氣候特徵有所改變,但是從氣象上看還處於夏季,因此在這個季節轉化最爲微妙的時節,我們給您的生活細節來提個醒,幫您愉快地度過所謂立秋之後的夏末這段時間。
從節氣的解釋上看,“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着秋天的開始。可是今天立秋,剛好是在第二個中伏的第四天,距離出伏還有半個月,這也就是說人們仍身在伏中,天氣還不會一直涼快下去。本市氣象專家介紹說,一般來說自立秋之後,津城的天氣主要有三個變化:一是早晚的氣溫有所下降,晝夜溫差加大,與盛夏中白天夜裏一樣熱得透不過氣相比,此時人們會感覺到早晨和晚上都比較涼快了;二是相對溼度會有所降低,人們用“秋高氣爽”來形容陽光燦爛但空氣乾淨透明的天氣,向秋季過渡的這段時間,空氣也不會再像桑拿天那樣潮溼了;三是高溫天氣雖然還可能有,但已經很難成持久之勢,至多是一兩天的炎熱,出現連續高溫悶熱的機率已大大下降。
進補莫着急
近幾天天氣涼快了,而且立秋了,經過了暑熱的“苦夏”之後,很多人胃口大開,連忙開始進補的計劃,也就是老百姓通常說的“貼秋膘”。多選擇吃味厚的食物,特別注重“以肉貼膘”,這一天,百姓家吃燉肉,或者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在這裏需要提醒您的是,立秋後雖然天氣會越來越涼快,但還會有一段比較炎熱的天氣,氣溫不會在短時間內有大幅度下降,因此大家還應注意防暑降溫,特別是在飲食上注意,油膩的厚味的不可吃得過多,平時應多喝水,適當多吃清淡食物。
立秋腹瀉多
民間習俗在立秋這一天吃西瓜,稱爲“咬秋”,認爲立秋時吃瓜可免除秋冬和來春的腹瀉。先不論這種說法是否具有科學依據,但對秋季腹瀉的重視則值得我們借鑑。因爲立秋以後早晚涼風時至,稍不注意禦寒就容易導致抵抗力下降,而且天氣變得涼快了,人們對飲食注意也就少了,一些剩飯、剩菜未妥善保存就拿來吃,結果使細菌從口而入。因此提醒大家要根據氣溫變化適當增減衣物,不要貪圖涼快,晚上要注意禦寒;注意飲食衛生,儘量不要吃街頭不衛生食品;剩飯、剩菜最好還是放進冰箱,再次食用前要充分加熱。
高溫莫大意
雖說已到立秋,但從目前的氣象預報看, 10日前後本市仍有可能出現悶熱天氣,最高氣溫升高到33℃左右,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也有再次迎來高溫的可能,所以還得提醒市民,防暑降溫的工作仍不可不做,在天氣晴朗氣溫升高的天氣裏,外出仍要戴上遮陽帽,穿着寬鬆涼爽的衣服,減少在戶外停留的時間,這悶熱的天氣中不要做劇烈運動,以免出現中暑等不適。
防夜風偷襲
夏季溽熱天氣條件下,很多人都習慣晚上開着門窗睡,可到了秋季,夜晚風已經變得涼了許多,如果開窗睡很容易受“賊風”侵襲。夜風吹在熟睡者的頭面部,第二天極易引發偏頭痛、甚至面癱;吹在腹部上,會引起腹瀉;夜晚“賊風”還會使肌肉處於緊張收縮狀態,不能充分鬆弛休息,次日常會感到全身痠痛、睏乏無力。所以,建議在晚上睡覺時在距離牀較遠的位置把窗戶開一個小縫隙,以保持空氣流通,但要注意保暖,而且不要讓風直吹身體。
多吃水果多喝粥
剛剛立秋的幾天裏,很多人尤其是老人和兒童容易出現多汗口渴、頭暈目眩、煩躁失眠、氣短咽乾的症狀,隨之而來的是機體消化功能低下,這些都與季節轉變過程中溫度溼度變化帶來的影響有關。從養生保健上看,在這段時間裏,宜多吃一些水果和蔬菜,水果如橙子、檸檬、烏梅等,還比較適宜飲用一些清涼粥品,不僅能增強食慾,調節飲食,還能夠保健消暑,減少因季節變化帶來的身體不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