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值中國人民慶祝抗日戰爭勝利六十週年之際,中央政府以民族大義爲重,捐棄前嫌,邀請海內外抗日將領赴京參加慶典,臺灣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先生的名字就赫然在上。這對於郝先生個人抑或是其家庭而言,都是莫大的榮譽。但事後據國臺辦副主任王在希透漏“郝柏村因身體不適,可能不會參加”。聯想郝老已年過八旬,身體不適亦正常,只可惜如此殊榮,竟因有恙而擦肩,委實替郝先生惋惜。
但稍後,在《聯合早報》上拜讀了據說是對於郝柏村先生的兩篇專訪,一篇叫《不是中共主打抗日》,另一篇叫《郝柏村:我沒生病》,卻真的叫筆者大跌眼鏡了。願冒不敬老之罪過,筆者向郝先生呈上一句,“郝先生,你真病的不輕”。
其實,基於認識差距和政治立場考量,不來參會,本身就是一種態度宣示,更何況國臺辦還幫忙找到一個可以推脫的藉口,“悶聲大發財”,不吱聲即可,奈何要大動肝火,並頻頻藉助國際媒體以陷中央於不義?聯想到郝柏村的身世,聯想到其人在臺上的所爲,筆者感到郝先生有病,而且已是病入膏肓。不妨試着爲郝前“行政院長”把把脈吧。
首先是歷史觀上的“虛妄症”。抗日是誰打的,對於抗日兩支主力,作爲當事人的國共雙方,各執一詞,本無可厚非。但歷史真像只有一個,絕不容塗抹。
遙想當年勝利在望,國民黨倚仗其正統地位,蔣介石擁盟軍中國戰區統帥之頭銜,早已將勝利果實盡收囊中。君不見,在日本的投降書上簽字的,在各大戰區受降的,不都是清一色身穿將軍呢的國軍將領?而蔣先生給同爲抗戰兄弟,在敵後紮紮實實血戰八年、衣衫襤褸的八路軍與新四軍下達的竟然是“原地待命”的手諭。因而,毛澤東先生著名的“摘桃”說,並非空穴來風。如今,兵敗於臺灣的國軍遺老遺少,妄想憑今日的“弱勢”形象翻案,豈不有點兒荒唐?
退而論之,即使正面戰場老蔣抗敵有功,也不足爲奇。須知,大半個中國,正是在老蔣“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之下淪喪的。作爲政府軍,你治國無方、守土無力,差點兒讓全民族成爲亡國奴,爲保住最後一點根基,多打點兒仗,難道委屈?更何況,蔣氏的抗戰,乃是在中共及其他愛國勢力發動的“西安事變”威逼之下不得已而爲之,而即便是在“並肩作戰”的同時,蔣氏還是不是時機以剪除共軍爲快,震驚中外的“晉西事變”、“皖南事變”不是很好的例證麼?所以,當郝柏村先生在《郝柏村:我沒生病》一文中重提“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併爲之搖旗吶喊時,筆者真慶幸在五十多年前的那場內戰中失敗的不是共產黨。
其次是人格上的過分“自戀症”。據筆者揣測,邀請郝柏村參加慶典,更多是對他近年來反“臺獨”言論的褒獎,並非就意味着他本人真的是什麼抗戰英雄。事實上,在抗戰期間,郝氏只是蔣介石的內侍高官,在戰爭中並沒有真的流過一滴血,反而一路加官進爵。也因此,郝柏村對於蔣氏政權是百般感恩戴德,並因仕途得意而自恃其高。然而,過分的“自戀”,必然導致對世界大勢的誤判。
當此之時,全世界的華人在中央慶祝抗戰勝利的感召下,借4.29胡連會國共和解的春風,在北京舉辦一個不分黨派、遠離政見紛爭的抗戰慶典,原本是中華民族之大幸。而郝先生卻死抱內戰仇恨不放,釋放出一大堆不和諧的濫調,實在匪夷所思。究其思想根源,過分自戀於所謂“正統”,鄙視草根,乃是造成其頻頻作態的內因所在。
……
好了,不想多說了。願郝先生早日康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