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論壇討論
社會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和“空巢家庭”的增多,使城市養老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家庭問題,而且將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9月29日記者從天津市城調隊獲悉,近期市城調隊對60歲以上老人進行了專題調查,並走訪了部分養老機構。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本市“空巢”家庭比例已經高達54%,本市近年來老齡化進程加快,老年人已成爲一個龐大的社會羣體。目前,本市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137萬,佔全市總人口的14.7%;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佔全市總人口的25.2%。
“空巢”現象日益突出
“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長大成人後從父母家庭中相繼分離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獨自生活的家庭。近年來,由於本市城市居民家庭結構逐步呈小型化趨勢,“空巢”數量繼續攀升。據調查,在有老年人的家庭中,老兩口家庭佔52.4%,比2003年又上升5.2個百分點;獨居的佔1.6%;與未婚子女共同生活的佔11.4%;與已婚子女一起生活的老人佔34.6%。而本市“空巢”老人家庭已超五成。家庭結構小型化,削弱了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特別是“四二一”家庭結構的形成,使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受到較大沖擊,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並逐步向社會養老轉化。社會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和“空巢家庭”的增多,使城市養老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家庭問題,而且將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數字·養老方式
近8成的人認爲“四二一”結構家庭中的老年人應加入社會養老。其中,57.1%認爲老年人應到養老院或老年公寓養老;19%認爲老年人應加入社區居家養老;2.4%的人認爲老年人應加入社區託老所;只有21.5%的人認爲老年人應在家中靠子女照顧或僱用保姆。
老年人更需精神贍養
專家表示,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今天,老年人的養老更需要精神贍養。“空巢”家庭的增加使得許多老年人日益感到孤獨與寂寞,希望子女經常抽時間回家看看父母,幫老人做點家務、聊聊天,一家人共享天倫之樂。調查結果顯示,老人們之所以選擇社會養老,一是爲減輕子女負擔,另一個目的就是驅除孤獨、寂寞。
數字·養老原因
91.4%的老人表示選擇養老院養老是爲了減輕子女的生活負擔;54.8%的老人認爲可結交更多的新朋友減輕孤獨和寂寞;40.9%的老人認爲有利於身體健康;34.4%的老人認爲和其他老年人住在一起有共同語言、便於溝通;22.6%的老人認爲養老院專業護理更科學;20.4%的老人認爲可以得到更多的關愛和精神寄託;14%的老人認爲可以從瑣碎的家務勞動中解脫出來;11.8%的老人認爲可以更廣泛地參與社會活動;9.7%的老人認爲可以參加養老院的各項文藝活動。
多數老年人身體健康 在社會各界的關心下,本市老年人基本沒有被冷落、被遺棄的感受,大部分家庭和睦,身體健康,晚年生活幸福美滿。
數字·身體狀況
29.7%的老人認爲自己身體健康狀況良好;41.6%的老人認爲身體健康狀況一般,沒有重大疾病;26%的老人患有某種疾病,但生活可以自理;2.7%的老人因高齡或患病生活不能自理,依靠子女及親屬照顧。
養老能力800元是道檻兒
老年人選擇養老院時,首先根據經濟實力選擇能夠承受的養老機構。
數字·支付能力
49.1%的老人每月支出水平在600元至700元;27.6%的老人每月支出水平在701元至800元;9.2%的老人每月支出水平在801元至900元;9.8%的老人每月支出水平在901元至1000元;4.3%的老人每月支出水平在1001元以上。
可以看出,有76.7%的老人承受能力在每月800元以下,承受能力基本上接近於自身的養老金水平。如果養老機構收費標準偏高,許多人會難以承受,也會影響養老機構的健康發展。
住養老院出現排隊現象
據調查,目前本市擁有養老院143個,其中市級國辦養老院3個、區級國辦養老院8個,其餘佔總體92.3%的132個都是民辦養老院。全市養老院擁有牀位12408張,其中:市區級國辦院擁有2070張,民辦院擁有10338張。但從本市現有養老機構的狀況看,隨着老年人口的持續上升,現有養老機構與社會需求還存在着較大差距。目前,本市已出現部分居住條件和服務水平較好的養老機構排隊等牀位的現象,現有養老機構已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
另從總體看,國辦院從設施到人員配置以及職工收入都比較規範。與國辦院相比,大多數民辦院則設施簡陋,專業護理水平較低,收住的老人一半以上是無行動能力的全護老人。經濟上維持運轉難度較大;此外還要承擔老年人意外風險等問題,亟待解決。
居家養老仍然是當今老年人主要的養老方式,大多數老年人希望在自己家中養老,原因在於家中有他們熟悉的環境和親情,有他們盼望的天倫之樂。但由於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庭結構的縮小等原因,使城市居民的養老方式正在悄然轉變;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選擇入住各種形式的養老機構,特別是當老人高齡或有病不能自理時,更希望加入社會養老行列。
專家呼籲加快養老產業發展
有關社會學專家指出,人口的老齡化必將導致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下降,社會供養係數上升,家庭功能下降,社會負擔加重,給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重大影響。如何處理好人口老齡化進程帶來的各種矛盾,實現社會整體經濟利益和老年人口羣體利益的統一,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當前,全社會必須共同努力加快養老產業的發展,建立以社區居家養老和居家護理爲主、養老院爲輔的新型服務社會化的養老模式,實現養老服務社會化,並制定相關政策法規,積極扶持民辦養老機構和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的發展,滿足日趨多樣化的養老需要。
“十一”別忘回家看看
明天又要放長假了,很多平時難得與孩子們團聚的老年人都希望在假期裏與孩子們有稍微多一點的歡聚時間。可是,很多老年人可能還會空等一場,因爲很多孩子由於各種原因仍不能回家陪老人。
長假對於很多忙碌的上班族來說,旅遊的誘惑更大。記者調查發現,很多家庭的旅遊方式是“三口遊”而不是“三代遊”,家庭中的老人因爲年紀大,或是身體不太好不能參與其中。這些老人,長假也只能自己過了,感覺可能比平時更寂寞。
據瞭解,在長假中只能“忍受寂寞”的老年人年齡大多在70歲以上,他們希望比較忙碌的孩子能利用假期多在家裏呆幾天,大家熱鬧熱鬧。可是,由於孩子們決定出去旅遊,加上老人覺得自己出門會給孩子添麻煩,爲了不掃孩子的興,於是老人想和孩子們在假日中相聚的計劃又泡湯了。此外,老人們在假日中不僅不能與孩子們團聚,而且還要爲孩子們在旅遊時的安全、身體健康等擔心,心情甚至比平時更緊張。
爲此,特別提醒那些想出門旅遊的人們,雖然利用假期放鬆一下自己很重要,但是,出門前還是要多考慮一下老人的感受,多想想爸媽在家裏是不是快樂,特別是平時就很少回家看看的孩子們,更應拿出一點時間陪老人過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