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幾年前,就開始有紛紛議論說“餘華是中國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之一”。《兄弟》上部問世,這個話題像星星之火一樣又被吹燃。
而餘華在新作出版前後也被多次問到這樣的問題。他笑着答道:“我已經寫了20多年了,我知道什麼是我應該去想的,什麼是我不應該去想的。寫作是我可以控制的,至於能不能獲獎不是我考慮的。”
徐林正正在研讀一系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他曾用5年多時間對餘華通讀、側面瞭解和直接採訪,在《先鋒餘華》一書中,他從各方面綜合分析認爲,“餘華是中國作家中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可能性最大的人”。現在他仍堅持這一判斷,就因爲餘華“獨特而非凡的洞察力、空靈而冷酷的藝術風格,寫出了真正的中國人的‘活着’一系列優秀作品”。
《活着》和《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的實力之作,冷靜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家庭是怎樣“活着”的故事,嚴酷的特殊時代背景下的人性溫情、生命韌性深深打動了讀者。
而《兄弟》則更突出了時代環境對小說人物的影響。《兄弟》上部描寫李光頭、宋鋼兄弟在反人性的文革時代的少年生活,下部則是人性在當代社會的歷練。餘華表示:“這兩個時代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兩個極端,‘文革’是徹底反人性的,現在則是人性氾濫,簡直是天壤之別!更重要的是當這兩個時代的故事發生在同一代人身上,通過人物的命運把兩個時代連接起來,突然發現它們相得益彰,它們的價值就誕生了。”“我們這代中國作家生活在一個裂變的時代,今天的中國社會充滿了傳奇性,生機勃勃。這是一個敘述者千載難逢的時代。”
就像浙江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鄒亮說的,諾貝爾文學獎評選本身就是複雜的事情,餘華能否獲此殊榮實在是難以揣測。不過在他看來,由於時代的特殊性,“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這一代作家中應該能夠出現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不論他是餘華、莫言、李銳還是誰”。
中國文壇不缺乏煽情敘事能手、文本形式創新怪才,也不缺少細緻描寫個人命運、私人生命體驗的作家,但一直沒能有一部通過人性命運的視角,反映這個裂變時代的透徹之作。《兄弟》的上篇已經成功講述了一個家庭在時代輪下的毀滅史,但留下了信念和溫情的種子,讓我們笑中帶淚。接下來纔是小說真正值得期待的精彩之處:餘華將如何走入更寬闊、縱深的時代景深,如何使用他子彈般的語言穿透一個民族和歷史的隱祕核心?
作家餘華
餘華,1960年出生,浙江海鹽人。
曾就職於海鹽縣文化館和嘉興市文聯,現定居北京從事職業寫作。
1983年開始文學創作,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喚》、《活着》、《許三觀賣血記》,中篇小說集《我膽小如鼠》,隨筆集《靈魂飯》等多部。
其作品已經被翻譯成英、法、德、荷蘭、意大利、西班牙、挪威、日、韓等文在國外出版。其中《活着》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十部作品;《許三觀賣血記》入選韓國《中央日報》評選的100部必讀書。曾榮獲意大利文學基金會頒發的1998年度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以及澳大利亞詹姆斯·喬伊斯基金會頒發的2002年度懸念句子文學獎。
|